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
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而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浅议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通常以文学经典作品为主,忽视了现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融入。而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更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教材和话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更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教材,如新闻报道、社会评论、科技文章等,以培养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语文教学的改进至关重要。传统的考试评价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记忆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例如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的评价,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也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该选择更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教材,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具有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高中生。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二
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而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阅读素养、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操三个方面浅议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然而,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导读、文学鉴赏、阅读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
其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教学。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讨论、辩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争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美。可以通过文学鉴赏、艺术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要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操。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具有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高中生。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三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最大的转身就是开始意识到教学的主体性,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发展,更关注激励、唤醒等方式。笔者在这里将要和大家共同探讨微探究教学。所谓微探究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微”处着手,以小化大或化大为小,见微知著,唤醒自我,从不同视角欣赏文本。本文以《陈情表》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微探究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探索。《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答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该文陈情艺术的“绝妙”是一大难点。微探究教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目的性、创造性、启发性与适切性。基于此,笔者在探究《陈情表》陈情艺术的“绝妙”时精心设计“微问题”,层层深入,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巧解文本难点。
一、“一叶知秋”细品味,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一课时后,学生借助工具书已大致了解了本文是李密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写的文章。但是怎样从文本阅读得出这个结论也是颇费脑筋的。笔者在教学中借“微”问题作大文章,从小
切口进入,牵一问而动全文,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让阅读既不脱离文本,又能高于文本。文言文中不乏古代官职与人名的合称,例如《五人墓碑记》中有“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梅花岭记》中有“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这些都是官职与姓名等连用,而《陈情表》却有“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这样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组合。于是可以以此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微探究问题设置:这里的表达与惯例相比多了一个“臣”字,李密这样写用意何在?微问题一出,学生才惊觉这个表达确实特殊,他们不自觉地把这句话又读了数遍,然后开始各抒己见:生:这句话如果老师不说,我也没觉得特殊,就是读起来拗口一点,现在一说还真的特殊,太守、刺史本就是官职,再加个臣,太守臣,刺史臣,底下的注释中也没出现这个“臣”字的翻译。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整篇文章李密都是自称为“臣”,现在又在他们的官职上加个“臣”,这中间是不是有关联?生:“臣———俯首称臣”,经过大家的议论我突然想到了这个词,这是李密在表明态度。生:对,李密想说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皇帝的臣子,愿意接受晋武帝的统属。生:原来李密心思缜密到这个地步啊,望尘莫及!(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李密作为一个旧朝遗臣,身份尴尬,其心思缜密、言语谨慎,从此例可见一斑。“孝情”是可以光明正大放到台面上的,可“忠情”对于李密来说确实是一个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难题,李密仅凭一个“臣”字就解决了难以言说的“诉忠情”。二、“步步为营”巧设疑,吹皱一池春水
(一)问点“独创”,激起探究欲望
李密在文章开头极力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在第三、第四段用说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忠孝抉择”,也就是只能先尽孝再尽忠。微探究问题设置: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互换位置,先说理后言情可不可以?生:我觉得也可以,先给晋武帝戴上高帽子,把不能尽忠的理由充分表达出来,再展现自己的现实处境,也未尝不可。生:我觉得不可以。在晋武帝面前,李密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打感情牌。先动之以情,博得同情,然后才有机会说理。生:我觉得从人的认知顺序来说,还是先谈情比较好,正如妈妈要跟你讲大道理的时候,往往先用情作铺垫,然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自己与祖母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祖母病情日笃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这个微问题在设置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把握文章结构,知晓作者的写作思路。问题设置的难度不是很大,与第一课时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对于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完成知识建构帮助较大。
(二)问点“留白”,插上想象的翅膀
微探究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学组织者和学习者不竭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利用教学契机,以新颖的视角创造性地设置微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微探究问题设置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其大前提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其小前提是“臣孤苦,特为尤甚”,两者都已具备,可结论却没有说出,你能把李密真正想说的话补充完整吗?生:这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我的情况又是如此特殊,所以我因为要尽孝,不能出来当官。微探究问题设置二:李密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呢?生:肯定是说不出口,这件事只能让晋武帝意会,不可言传。生:这两个理由虽然冠冕堂皇,但不是无懈可击。毕竟他曾经也是在蜀汉当官的,能在蜀汉当官,为什么就不能在晋朝当官呢?生:在蜀汉当官是李密不可回避的历史,与其被晋武帝提及,不如自己主动谈及,还显得落落大方,而且在文中李密把蜀汉称为“伪朝”,也是跟历史划清界限的表现。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答案的生成往往也是水到渠成。这样的微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完成认知的飞跃,获得更深层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