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8-05-07 04:30: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篇一

如何应对学生焦虑情绪

摘要:学生焦虑是现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都有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焦虑的原因和表现,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和减轻焦虑情绪,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学生焦虑、原因、表现、应对方法

引言

学生焦虑是指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时出现的一种强烈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忧等情绪。现代社会的高压教育环境使得学生焦虑问题日益突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应对学生焦虑情绪成为了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焦虑的原因

学生焦虑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业压力过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高强度学习任务和期望,导致学生感到压力巨大。

2. 考试焦虑:学生对考试结果过分关注,怕失败,怕被评价,导致出现焦虑情绪。

3. 人际关系问题: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紧张、冲突等问题也会导致学生焦虑。

4. 自我价值感不足: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不自信,害怕自己无法达到他人的期望。

二、学生焦虑的表现

学生焦虑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症状:如头痛、胃痛、失眠等。

2. 情绪反应:如紧张、忧虑、易怒等。

3. 学习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等。

4. 社交问题:如退缩、孤独、不愿与他人交流等。

三、应对学生焦虑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压力。

2. 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学会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培养自信心和自我安慰能力。

3. 加强身体锻炼和放松:通过运动和放松训练,缓解身心紧张,促进身心健康。

4. 寻求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与家人、老师、朋友等人沟通交流,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结论

学生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有负面影响。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和减轻焦虑情绪,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学生焦虑问题,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篇二

高中生自卑心理原因及干预措施

摘要:高中生自卑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高中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和表现,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旨在帮助高中生树立自信、提高自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自卑心理、原因、表现、干预措施

引言

高中生自卑心理是指在高中阶段,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外貌、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合理的负面评价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问题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因此,如何帮助高中生应对自卑心理成为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中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高中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成员的评价对高中生的自尊心有着重要影响。

2. 同伴压力:与同伴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以及同伴的评价和排斥,都会对高中生产生负面影响。

3. 学校环境: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评价制度对高中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高中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高中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否定:对自己的能力、外貌、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合理的负面评价。

2. 退缩行为:不敢与人交流、参与活动,容易产生社交恐惧。

3. 学习问题:学习成绩下降,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

4. 心理健康问题: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问题。

三、干预高中生自卑心理的措施

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自信、提高自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干预措施:

1. 家庭教育: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3. 同伴关系:培养积极的同伴关系,减少同伴间的比较和竞争。

4. 心理咨询:对于有严重自卑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帮助。

结论

高中生自卑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自信、提高自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高中生自卑心理问题,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篇三

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期中考试刚结束,便有许多中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采取过激行为的事。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身体无缺陷或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定义揭示了健康的三要素:第一,无躯体生理疾病;第二,无心理疾病;第三,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三两点属心理健康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健康中十分重视心理的健康。如果说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的物质条件,则健康的心理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以及适应环境的精神力量,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甚至比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有了健康的心理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弥补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对中学生来讲,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还不够。还必须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成长,也就是心身都得到正常发展,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比如不论在校或是在家中,学生有点伤风感冒就会立即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和重视,就会立即找医生或送医院,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不易察觉,暂时看不到不良后果,加上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就容易被忽视。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更为迫切和必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和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个性,以有效地对待各种精神压力,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以及自我防止心理异常,心理疾患,及时消除不良心理障碍,从而使他们真正健康发展。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没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来说,是指在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品格个性,能做到自然应用自己的智慧去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判断: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做事不苛刻,对学习,工作有乐趣;

  ③有应变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并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④不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能采取适合自己能力的.行为;

  ⑤有理想,并能够创造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环境而努力,学习和生活富有朝气;

  ⑥有安全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⑦情绪适度,不过分高兴,变不过分忧伤,并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情绪流露的场合;

  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保持个人人格的和谐完整;

  ⑨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使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恰如其分的满足;⑩善于调节,生活有节奏,劳逸结合,睡眠好。

  如果符合上述情况,那么,这个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

  三、培养中学生健康的途径

  ㈠、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途径

  心理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但对中学生来讲,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校风。一个学校的校风给学生的影响深刻而久远的。良好的校风使他们一生受益。一般来讲,良好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气,是反映学校特色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校风具有一定渗透力,感染力,能成学生行动的动力和方向。良好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力量,具有约束每个学生行为的尺码,校风有暗示性与激励性,能使学生自学地接受好的规范与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关怀,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新近感、安全感、信任感、共鸣感。在这样的心理气氛环境里,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对学生都有直接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影响最深。教师的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独断专横,处事不公平,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创造主要靠父母。俗话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个影子不是父母身体在光照下的影子,而是他们的心理在孩子身上的折光,父母的心理素质高,心理修养好,就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父母的情绪积极,家庭就会出现喜气洋洋,生动活泼的气氛,孩子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果父母的情绪低沉,消极,总之这也不满,那也不对,家庭气氛就会紧张,就会给子女造成心理负担,长期发展,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5、良好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假如社会形成环境健康向上、安定、祥和会使学生感到安全、幸福、无忧无虑,充满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如果社会环境恶劣、凶杀、抢劫、色情时有可见,就会使学生恐惧、惊吓,对现实和社会产生忧虑。因此,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坚决打击和取缔污染社会的场所,使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㈡、给中学生补充心理营养

  要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必须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心理营养就是中学生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几种需要。具体的说就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以及安全的需要。

  爱的需要包括师生之间,与父母之间,同学之间彼此相爱。教师父母要有爱心,给学生以爱心,同时要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社会主义社会。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从学习和生活中领略乐趣。如果没有爱,缺少人际之间的交流与融洽,就会使人压抑,孤独,产生心理障碍。

  信任的需要。信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希望自己被人认识,了解,关心。另一方面是自己想证实自己,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才使他们发现和被发现,在认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优缺点,同时老师和家长要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的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如果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消极,胆怯,孤独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安全的需要。生活有保障,学习和生活正常,平时不受人欺负,这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若安全受到威胁,就会使学生时时处在恐惧之中。

  以上三种需要的满足是补充心理营养的基础,对于保持和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营养失调而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㈢、按照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由其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出现的那些心理特点构成的,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个性特征的可变性使我们对中学生

心理特征的某些不良倾向可以进行教育疏导与矫正。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我们对青少年学生可以因材施教,针对个性特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按青少年中学生的不同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这样做,教育的针对性强。中学生容易接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应按照各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性格,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予以培养,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教师能否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机,愿望进行了解,并用正确的方式强化和转变,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老师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教育是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总的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各个方面,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以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激发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处于稳定协调的健康状态,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