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研究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1-09-05 01:41: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心理弹性研究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一

标题: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应用

字数:600字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教育形式,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近年来,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应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应用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手段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传授心理知识,帮助个体了解心理健康问题,还提供相应的心理调适技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正文:

1. 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并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机制应对压力的能力。心理弹性的高低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更具有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减少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 心理弹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弹性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心理弹性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弹性的构成要素,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法。例如,通过情绪调节训练、认知重构等方式,帮助个体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提供实际案例、共享心理调适经验等方式,促进个体之间的互动与支持,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

结论:

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了解心理弹性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弹性发展,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心理弹性的培养,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心理弹性研究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二

标题:基于心理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字数:600字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健康教育形式,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弹性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心理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指导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式。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基于心理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正文:

1. 基于心理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基于心理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绪调节训练:情绪调节是个体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能力。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不同情绪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调节方法。情绪调节训练可以通过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式进行,帮助个体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1.2. 认知重构:个体的认知方式会影响其对待困境的态度和应对方式。通过认知重构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负向思维方式,改变负向思维,并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认知重构可以通过自我对话、思维记录等方式进行,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1.3. 共享心理调适经验:个体之间的支持和互动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共享心理调适经验,可以帮助个体了解他人的心理调适经历,获取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并从中获得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共享心理调适经验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心理互助活动等方式进行,促进个体的心理弹性发展。

结论:

基于心理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通过情绪调节训练、认知重构和共享心理调适经验等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应该注重基于心理弹性的教育策略的应用,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心理弹性研究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三

  导语: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心理弹性研究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虽然没有形成对“心理弹性”概念的统一认识,但却基本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个体发展结果的角度界定,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遭遇严重挫折和威胁的情境下,仍能获得适应和发展良好结果的心理现象。二是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或素质,指“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三是侧重于动态理解的过程性界定,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在这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中,过程性界定实质上包括了前两种观点的核心内容,强调了个体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发展变化的结果,其同时描述了危险性特征和保护性特征之间的动态性。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这种概念界定基础上进行的。

  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国外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与‘危险性因素’相对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那些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受伤害或导致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都可以称为危险性因素。而保护性因素则是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个体性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如:儿童的个体因素有智力水平较高、社会技能高、有内控制力、有吸引力、计划能力强、对心理弹性能自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好等;家庭因素有父母关系和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支持型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良好;社会性因素则有社会支持网络(亲戚、社会团体的物质和情感支持)、成功的学校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体现了外在环境、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后的研究可能还需要注重从学科融合、交叉的视角,开展多维度的研究,要注重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更要注重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弹性建构与发展的影响,要注重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生态性、系统性研究。

  三、心理弹性的测评以及干预研究

  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也由早期的质性研究、个案法、访谈法等转变为以量化评估研究、实验研究为主。比如运用成熟的已有量表、问卷进行测查,或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采用经验效标法、因素分析法等编制新的心理弹性量表、问卷进行调查。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量表和问卷有:CD-ResilienceScale,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中的学生心理弹性问卷,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徐家华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等。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进展,许多具体措施也在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应用于实践。与传统的旨在改善危险性因素不同,许多干预工作对个体自身和个体所在环境中那些发展性、保护性的资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如生活技能训练是一项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目的在于帮助提高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技能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训练。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家庭作业等活动,以发展与提高个体的自尊、人际交往等有关的认知行为技能以及减少焦虑。国内的学者也开展了一些心理弹性的训练和干预研究。如滕秀杰设计了以认知行为为导向的心理弹性团体辅导方案,实验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长期效果”。曾红以农业院校学生为被试,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弹性训练,发现“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效果显著”。还有学者研究认为个体的心理弹性系数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系数。建构和扩充动态内在因素的对于提升个体心理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心理弹性研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弹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这一目的是与心理健康教育殊途同归的。如何有效帮助处于生理、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更好地适应与成长,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题和中心任务。所以充分借鉴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参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已有心理弹性研究充分表明,儿童早期和青春期是心理弹性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些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往往是不稳定的和比较弱的。因此注意避免让个体经历高危事件、减少危险性因素,降低心理弹性损害十分关键。同时,要注重保护性因素的增加和拓展,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安全感的提升都有利于为心理弹性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抓住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要做好学生入学、升学等关键节点的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目标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预防、消解与应对,通常是处于一种被动或消极应对的模式。而心理弹性理论则更倾向于注重个体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和塑造,如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积极评价以及自我调节、意志力等个性品质的养成。这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建构学生的乐观认知、体验积极情绪,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体洞察自我和心理成长的活动,更要成为发现、获取和培养心理弹性的活动,其目标应为帮助个体形成积极个性品质、不断追求个体人格完善、促进个体达到自我的完满状态。

  3.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形式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课程、讲座等知识传授形式为主,辅以活动课程和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而心理弹性理论表明,个体的自我体验、调节能力和认知评价能力、个体应对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对于心理弹性的生成与发展密切相关。自我调节和体验能力的增强可以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增加他们行为的稳定性和行为的可控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个体的切身体验和主动性、参与性,要以心理训练、团体活动的教育形式为主,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体验,强调技能的训练和养成。

  4.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力量

  心理弹性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内部(个体特质)和外部环境(家庭、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具体来讲,构成心理弹性动力系统的有:个体特质系统(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策略、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及心理防御机制)、家庭环境系统(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等)和社会支持系统(学校生活、师

生关系、朋辈交往等)。而目前我国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号称“三位一体”,但实际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也只有学校教育人员,家庭尤其是父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广大家长真正转变观念,勇于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努力营造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成长需求,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学校、教师也要给予个体积极关注和关怀,注重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当构建关心和保护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合力。

  5.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重点

  心理弹性的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的认识模式对于缓解、削减高危经历带来的损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帮助个体正确认识压力或逆境,尤其是在特殊压力体验时期,更要及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以帮助其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评价,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与提升。另外,应对方式、应对策略在心理弹性缓冲压力,促进适应中起积极作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并培养个体应对方式、应对策略的运用技能,使个体能因时、因地、因事制宜,采取有效应对,增强心理弹性。再有,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系统的一种重要资源,它需要在生活中逐渐地提升和扩充,而且适度的危险性因素、压力有助于激发个体心理弹性的生成与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关注挫折的运用,要搞好挫折教育,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总而言之,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理念、一种新标准、一种新手段、一种新资源都应值得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参与者去重视、去学习、去体验、去应用。

[心理弹性研究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弹性研究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