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5-03-02 09:31: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析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论文 篇一

公选课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然而,目前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首先,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新的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其次,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而创新的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再次,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而创新的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应该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可以开设一些与传统课程不同的课程,如实践类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等,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最后,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应该注重评估和反馈。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估方式单一,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创新的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应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考试、作业、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

总之,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加强评估和反馈,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浅析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论文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只提供一种或几种课程供学生选择,而创新的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开设各种类型的课程,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通过广泛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质。

其次,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产生学习的厌倦和消极情绪。而创新的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而创新的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项目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最后,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只追求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创新的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浅析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论文 篇三

浅析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探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地方高校创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模式措施的分析,阐明了地方高校公选课,尤其是建立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特色文化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素质教育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而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它是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开设历史已有100多年,最初的公共选修课被称为通

俗教育课,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教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健全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也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公共选修课的受益面,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作具体的硬性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虽然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比较晚,研究成果少,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课程开设门类有限,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原因是大部分学校缺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也没有聘请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师。

  ②教学管理程序化建设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在课程的开设、审批、选课、补选等环节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逐步走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③教学效果差,学生选而不修,学生只追求学分而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中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分,然而实际上,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追求学分,违背了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同时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教材,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差。

  ④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落实。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公共选修课只能在周末进行授课,教学管理费用成本加大,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实施,上课时间有时都难以保证,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管理者该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和创新公选课课程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合理的公选课课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和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强化教学激励机制,加强课程建设。我校作为地方高校,为了确保都能开出数量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首先从教学激励机制入手来调动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对第一次获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讲教师,学校将一次性发给资料费500元,并同时给予课酬和计算教学工作量,以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出一批优质课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加大力度向教师宣传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了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在课程建设上,各院系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申报,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筛选,对评选上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供学生选修,。另外学校还鼓励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公选课,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二)严把公选课的开设质量关。学校严格规范了公共选修课的申报与审批程序,要求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在申报开课时要填写教师学术方面的介绍、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等情况。经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审批同意后再送教务处评审筛选。在学校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和宣传下,院系方面也对此很重视,不少院系认识到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院系的形象和教学水平,在学生方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从院系一级就实施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如规定无论教师职称高低,要求申请开课的教师均必须在学院内进行试讲或说课,通过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后再上报到教务处审批。一些院系则根据教务处反馈的教师网上评价情况来决定是否同意其继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

  (三)加强选课指导,严格选课管理。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近年来加大了选课的宣传力度,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网发布选课通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对选课流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学生选课前充分宣传、指导,学生选课后及时调研、反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生选而不修,或者修而不学,个别课程选修人多最后参加考试的只有少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学校规定在选课截止之后不得办理退选手续,不参加考试者以零分计,这一举措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严肃了选课秩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近年来,延安大学不断探索和完善公选课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尤其是在特色公选课的考核上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考核符合课程的特性和要求,有利于课程的培养目的实现。如《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腰鼓》等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所以考核形式的选择采取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有些课程的学生,甚至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校内外大型节目的表演,这种考核不但让学生熟练掌握陕北民间艺术的技巧,更加深了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延安精神、党的精神和伟人精神有哪些体悟,有哪些收获,所以前面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而是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写作和研究水平,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

  (五)建立地方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色意识。在公选课课程建设中,延安大学深入挖掘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设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构建了了地方高校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效果明显,深得师生的.好评。因为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地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课程大多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我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类学术和文化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沟通文理,让学生接触、理解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此,我校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方能毕业”,其中理工科(含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文科(含外语、艺术)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师范类各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的课程;以上学分不能以其它形式替代。学校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理论和技能以及艺术等系列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全校各专业及公共课程中有特色的选修课、素质教育课、较系统的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等。

  我校提出要在公共选修课领域倡导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一面旗帜,开课至今已有相当一批较为成功的课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而且会不断地促进地方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同时,特色公选课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为喜爱地域文化的大学生提高了平台,为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因为公选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学人员不足,教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公选课课程设置非常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公选课的改革发展。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克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病,抓住地域文化这一特色教学资源开设公选课,建设公选课课程体系,不但使公选课课程建设体系化,而且能显现公选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公共选修课实施办法。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2009版),2009。

  【2】方华君。将公共选修课打造成素质教育的一块宝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邓梦贵。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

浅析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