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礼记孔子闲居》的思想内容论文【精选3篇】

时间:2014-08-03 08:27: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谈论《礼记孔子闲居》的思想内容论文 篇一

《礼记孔子闲居》是一本关于孔子的著作,通过描述孔子在闲居时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礼记孔子闲居》的思想内容:孔子的修身养性、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政治观点。

首先,孔子的修身养性是《礼记孔子闲居》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书中,孔子常常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炼自己的心灵来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德行来取信于人,以仁爱来待人。他强调要修身齐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然后才能有效地治理家庭和国家。孔子的修身养性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礼记孔子闲居》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书中,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他主张通过礼仪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通过学习经典和思考来提高人的智慧和能力。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体力,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孔子的政治观点也是《礼记孔子闲居》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书中,孔子对于政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仁爱待民。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民众,而不是通过权力和暴力来统治人民。孔子反对以权谋私、以力压人的政治手段,主张通过仁爱和道德来调和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孔子的政治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政治理论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内容在《礼记孔子闲居》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修身养性思想、教育理念和政治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谈论《礼记孔子闲居》的思想内容论文 篇二

《礼记孔子闲居》是一本以孔子为主角的著作,通过描述孔子在闲居时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本文将从孔子的礼仪观、孔子的人际关系、孔子的道德观三个方面探讨《礼记孔子闲居》的思想内容。

首先,孔子的礼仪观是《礼记孔子闲居》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书中,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他认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必须遵循礼仪的规范。孔子主张通过礼仪来塑造人的品格和修养,通过礼仪来调和人际关系,通过礼仪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孔子的礼仪观对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的人际关系观点也是《礼记孔子闲居》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书中,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主张以仁爱来待人,以礼仪来调和人际关系。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来对待他人,以宽容和理解来化解矛盾和冲突。他主张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注重平等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的人际关系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孔子的道德观点也是《礼记孔子闲居》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书中,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根本。他主张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炼自己的心灵来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德行来取信于人,以仁爱来待人。他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然后才能有效地治理家庭和国家。孔子的道德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内容在《礼记孔子闲居》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礼仪观、人际关系观和道德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社会和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谈论《礼记孔子闲居》的思想内容论文 篇三

谈论《礼记孔子闲居》的思想内容论文

  摘要:

《孔子闲居》是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子夏围绕怎样才能具备君子、王者之德这一问题进行对答的一篇文章。由子夏问起如何才能成为民之父母开始,进而问起王德如何才能参配于天地,孔子对其进行层层深刻入理的解释,并多引用《诗经》语句来表明其意。在孔子对答的话语中可看出儒家“礼乐教化、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以下就对其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礼乐教化;仁者爱人;孔子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51-01

  一、礼乐教化的君子人格

  “礼乐”制度是封建社会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标尺。孔子生活在战争频繁、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当时的社会秩序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面对这种现状,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要求,并以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及一生追求的事业。

  子夏问及孔子怎样才能成为民之父母时,孔子回答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无’。”这里的“民之父母”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成人”即“君子”,孔子说如果想成为一个君子,那必须要通晓“礼乐”的原理,进而实行“三无”以达到“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能把志、诗、礼、乐、哀至极于民,就是将这五事用于民众,即关心民众、礼待民众、与民众同喜同忧。所以,要成为一名君子就应该有这种觉悟和意识。然而,孔子说要达到这种程度,具体操作上就应该实行‘三无’,因为‘三无’是达到‘五至’的手段。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爷。‘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孔子所说的“三无”——“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同样是以“礼乐”为基本点,立足于这个根本规范之上。而此时的“礼、乐、丧”并不是讲究外在形式上的仪注,而是一种没有音乐的乐、没有仪节的礼、没有服饰的丧,即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形式,而是指内心要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和真实感情,将此根植于身心并成为一种潜意识,同时能让这些观念和真实感情在与民交往中的各种具体事务上都得以体现。同时这种“三无”的行为实施,如果将其内在精髓推广开来,那么还能起到“五起”的效果:

  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所以孔子认为君子就要以“三无”作为手段以到达“五至”,即将“礼乐”等五事用于民众,从而取得“五起”的效果,这样就领悟到了“礼乐”的精神实质——“达于礼乐之源”,就可以做到“四方有败,必先知之”这样才称得上 “民之父母”。

  二、参于天地的君王仁德

  子夏明白了何谓民之父母后,又进一步问及三王之德是如何达到的。孔子则回答说用“三无私”来对待天下,所谓“三无私”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就是说天地虽然覆载万物,但它们却默默地滋养着、孕育着万物,这种行为方式、这种无私的大爱正是作为一个君王所应具备的品德。这里的“三无私” 与上文的“三无” ——“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是相对应的,而“三无私” 是“三无”的扩展与升华。作为一个君王就应该拥有这种海纳百川、大爱无疆的胸怀,这一品德的界定正是孔子提出的“>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仁”的思想。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是发端于情感,但不仅仅是一种君臣之间的“忠”、朋友之间的“信”,它更是由“修己”到“安人”,由此及彼层层向外推广,最终上升到“泛爱众” 达到“爱人”的一种境界,这正是“三无私”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涵义。

  孔子认为无论作为君子还是君王都应该做到“三无”或“三无私”,而这正是“礼乐”所要求的表现形式,但要做到这一步就要“修己”为“仁”。孔子在“克己复礼”时,以“仁”释“礼”,这便使得客观规范和主观意识得到统一、外在强制和内在自觉得到统一,进而使得民众心理和社会伦理得到有效的统一。这便是孔子所建立的“礼内为仁,由仁达礼”的思想体系。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人格、礼乐思想、仁学系统互为条件相互渗透,为文明社会的建立支撑起一个不朽的精神结构框架。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0.

谈论《礼记孔子闲居》的思想内容论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