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科仪中的青词与道乐论文【推荐3篇】

时间:2017-04-01 06:50: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浅谈道教科仪中的青词与道乐论文

道教科仪中的青词与道乐是道教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青词指的是在道教仪式中由道士或信徒朗诵的一种特殊文辞,而道乐则是指在道教仪式中演奏的音乐。这两者在道教科仪中起到了传达思想、引导信徒情绪和增强仪式氛围的作用。本文将从青词和道乐的起源、特点以及在道教科仪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青词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传统,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既有诗词的音韵之美,又有赋予文辞以神秘、庄重和崇高的氛围。道教科仪中的青词与传统诗词相比,更加注重表达道教的教义和思想。青词的内容通常与道教的神话传说、仪式寓意、修炼方法等相关。通过朗诵青词,道士或信徒可以将道教思想传达给听众,引导他们进入仪式的氛围,同时也使仪式更具仪式感和庄重感。

道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通过演奏乐器和歌唱的方式表达道教的宗教情感和思想。道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音乐的传统,它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特点和宗教信仰的内容。道教科仪中的道乐通常由乐师演奏,使用的乐器包括钟、磬、笙、琴等。道乐的音乐旋律和节奏都与道教的修炼方法和教义有关,通过演奏道乐,可以引导信徒进入冥想状态,加深他们对道教思想的理解和体验。

青词和道乐在道教科仪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们可以起到传达道教思想的作用。青词通过文辞的表达和朗诵的方式,将道教的理念和教义传达给听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道教的宗教信仰。道乐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演奏的方式,引导信徒进入冥想状态,加深他们对道教思想的理解和体验。其次,青词和道乐还可以引导信徒的情绪和情感。青词和道乐的节奏、旋律和歌词都能够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投入仪式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仪式的庄重感和仪式感。最后,青词和道乐还可以增强仪式的氛围。青词和道乐的表演使得仪式更加具有仪式感和庄重感,使信徒更加虔诚地参与其中,体验道教的宗教仪式。

总之,青词和道乐是道教科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们通过朗诵和演奏的方式,传达道教的思想和信仰,引导信徒的情绪和情感,并增强仪式的庄重感和仪式感。青词和道乐的存在和发展,为道教的宗教仪式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浅谈道教科仪中的青词与道乐论文 篇三

浅谈道教科仪中的青词与道乐论文

  摘要:道教科仪程式中道乐与青词是不可或缺的,青词的存在与发展,与道乐的兴起、旺盛是分不开的。本文则详细论述了道教科仪中青词和道乐的形式以及其对科仪本身的作用。

  关键词:道教科仪青词道乐

  一、道乐

  道乐即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又叫道场音乐,简称“道乐”。是道教科仪活动中道士唱诵或乐队演奏的音乐。具有严格的程式、章法和明显的特征。随着青词的程式化,其旋律、主奏、伴奏等都日趋程式化。由于道教土生土长于华夏神州,因此,道乐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

宗教音乐。其音乐来自民间,也有一些音调来自宫廷,听起来十分雅致。来自民间音乐的有《步虚韵》、《召五方》、《路头曲》等,来自宫廷音乐的有如:《心志朝礼》、《灵前上香酒三奠》等,还有些是道士们结合当地民间音乐创作的,如《三上香》、《三皈依》等,听来十分入耳和亲切。

  道教音乐分为由人声唱诵的“声乐”和由乐器、法器演奏的“器乐”两种形式。一般“声乐和器乐”是同时进行的,即法师在唱诵的同时,配以器乐伴奏。在法师休息,而场面不能太冷清的时候也有大段的器乐演奏捧场。道教内部对上述两种形式有自己的惯有称谓,称声乐为“韵”、“韵腔”、“韵子”等;称器乐形式为“曲牌”、“牌子”等,其中“曲牌”有时候也存在于声乐中。

  二、青词

  青词是道教科仪中一种特殊的章表,是道教祭祀、法事的祷文,是法师以斋主的名义用唱诵的形式对上天的一种祈祷、对神灵的一种陈词,表达对上天的尊敬。“是高功措辞者,独青词乃斋主之情旨,高功之所据,凭科所谓誊词者也。”一般都用第一人称“我”或“吾”。

  青词之名,始见于唐代之太清宫道教行事:“(唐天宝)四载四月,敕比太清宫行事官皆冕服,……兼停祝版,改为清词。”《道门定制》注云:“唐奉老君为圣祖,置太清宫,奠谒祠事甚严,故有此敕。”因此,可以说青词是唐朝中期才发展起来的。以前叫祝版,没有形成固定格式。所谓“祝版”,就是书写祝文的木板。贾公彦疏云:“一板书尽,故言方板也。”唐代太清宫也有记载“易祝板为青词”,唐代青词盛行,《翰林志》记载:“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青词程式化的主要贡献人之一的杜光庭与道乐的程式化不无一定联系。

  三、青词与道乐

  (一)青词是道教科仪的灵魂

  “曲是音符有规律的运动,词是诗化的语言。”青词在道教法事活动中,是通过道士唱诵出,对神、对仙的`敬仰。只有通过词的吟诵,把凡间凡人对神、仙的敬仰之情通过最直接的语言送到神界,通过语言的描述,直接表达凡人对神、仙的崇敬、敬畏、臣服之心境。有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告”,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一般出现两次,一次是法师代替斋主向天廷或某神提出请求事项;一次是法师自己向天廷或神灵说明法事的事由,和提请怎样对待。以欧阳修撰《皇帝本命道场青词》为例:维某号某年岁次某甲子某月某朔某日某甲子,嗣天子臣某,谨遣某人于某州某宫观,开启本命道场三昼夜,罢散日设醮三座。谨上启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帝(陛下):伏以宝祚无疆,苍穹垂佑。吉日式临于元命,醮科爰举于旧章。荐诚愨以惟精,延圣真而并集。仰希灵贶,敷锡眇冲。四时叶序以和平,品汇均休而康泰。无任恳切之至。谨词。从文辞内容看,先用散文叙斋,再用骈文表达颂扬神功、启请谢恩之意。2007年缙云县五云镇船埠头村郑某的一场法事,其中的青词与杜光庭之青词格式类似,“伏以”以下主体部分的内容大致相同。“伏以清净为宗,故天宝焕检营之令;教以慈悲为主,清微昭解秽之文。祗当发遣于笺封,先用肃清于坛宇。坛友检摄符,命谨当颁行。”所以,青词把凡人的意志、希望、愿望运用道乐(所谓天籁)通过唱诵到达神灵。

  (二)道乐是道教科仪的血液

  道乐贯穿整个道教科仪活动中,道士通过一定的旋律进行唱诵,再配以较固定的乐器伴奏,如:籟、笛子、唢呐,还有锣、鼓、木鱼等打击乐器。素材来自民间,音乐十分亲切、自然,使得青词更具生命力,青词产生唐朝,历经宋、元、明一直兴盛不衰,到清代虽已衰弱,但直至今日民间道教法事活动中,青词的运用还是不可或缺的。每场法事,在青词写作成功后,道士则配以一定的音调进行唱诵,青词通过唱诵得以升华,只有通过道乐的编配给予青词生命力。可惜道乐曲谱没有很好地记录保留下来,只有民间通过口口相传,导致残缺不全或有较大分歧。但从杜光庭的诗“华夏吟哦远,人声自抑扬。冲虚归道德,曲折合宫商。殿阁沉檀散,楼台月露凉。至诚何以祝,多稼永丰穰。”可知当时道乐十分兴盛。

  综上所述,青词的存在与发展,与道乐的兴起、旺盛是分不开的,其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浅谈道教科仪中的青词与道乐论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