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论文英语范文【最新6篇】

时间:2018-03-09 08:26: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英语专业论文英语范文 篇一

Titl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It discusses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such as language structure, pronunciation,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d cultural norm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understanding and embrac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I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learners to promote cultural sensitivity in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troduction: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learning English has become essential for individual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owever,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pose challeng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affect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usage of the language.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find way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Body:

1. Language Structure: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often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English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For example, some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word orders or lack certain verb tenses. These differences can lead to errors in sentence construction and hinde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2. Pronunciation:

Pronunciation is another aspect greatly influenc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sounds and phonetic system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vary.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may struggle with specific sounds that do not exist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resulting in pronunciation difficulties and potential misunderstandings.

3. Idiomatic Expressions:

Idioms are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ir meanings cannot be deduced from the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s used. Cultural differenc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age of idiomatic expressions.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may find it challenging to comprehend and use idioms correctly withou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behind them.

4. Cultural Norms:

Cultural norms also impact the use of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ntexts. For instance, in some cultures, direct communication is preferred, while in others, indirect or implicit communication is more common.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ese cultural norms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and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Conclus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teachers and learners should recognize and embrace these differences to create a more inclusive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promoting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providing appropriate resources and guidance, language learners can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proficiency in English.

英语专业论文英语范文 篇二

Title: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It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using technology in languag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technology can greatly enhance language learning by providing interactive and engaging materials,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nd offer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experiences. However, challenges such as access to technology, digital literacy, and potential distractions need to be addressed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language learning.

Int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revolutionized various aspects of our lives, including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learning, technology has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enhanc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its impact on learners' proficiency and motivation.

Body:

1. Interactive and Engag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offers a wide range of interactive and engaging materials such as multimedia resources, online games, and language learning apps. These materials provide learners with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their language skills in a fun and interactive manner, mak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more enjoyable and effective.

2.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echnology enables learners to communicate and collaborate with native speakers and other learn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Online platforms and social media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language learners to engage in authentic and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 which can enhance their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3. Personalized Learning:

Technology allows for personalized learning experiences tailored to individual learners' needs and preferences. Adaptive learning platforms and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can assess learner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provide personalized feedback and recommendations, fostering a more efficient and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process.

Challenges:

1. Access to Technology:

Not all learners have equal access to technology due to financial constraints or limited infrastructure. The digital divide can hinder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language learning, creating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2. Digital Literacy:

Using technology in language learning requires digital literacy skills. Some learners may lack the necessary skills to navigate and utilize digital tools effectively, limiting their ability to benefit from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language education.

3. Potential Distractions:

While technology offers numerous benefits, it also presents potential distractions. Learners may be tempted to use technology for non-educational purposes during language learning sessions, which can negatively impact their focus and engagement.

Conclusion:

Technolog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offering opportunities for interactive learn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experiences. However, challenges such as access to technology, digital literacy, and potential distractions need to be addressed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language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embrace technology as a valuable tool to enhance language learning and equip learners with the necessary skills for success in a digital age.

英语专业论文英语范文 篇三

由于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不可避免的会学习到本领域内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而教材在选择内容上偏重较为基础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无法在教材中迅速、及时的体现出来。那么在讲授过程中就应该适时的增加2~3篇最新的英文研究文献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英语词汇和知识之后也能接触到本领域最先进的研究理论、成果和技术,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求学或深造的愿望。这部分英文文献讲授内容可以从国际知名杂志的刊发内容中选择,而且讲授内容的可变灵活性可以让每一届学生都能接触到当年最新发表的一些相关专业的科学论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更新。英文文献的教学内容作为专业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之外的补充,能够更好地体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对于某些需要发表论文的学生更加重要,在论文的撰写方面将起到尤为积极的作用。

英语专业论文英语范文 篇四

一、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专业英语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高专大二学生。进入该阶段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对岗位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但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该阶段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词汇记忆能力较差,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英语思维能力较弱,翻译能力有待提高,而且专业相关基础知识不过关。因此对于专业英语课,大部分学生觉得课程重要,但是难学。

二、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专业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过渡到应用阶段,它既不是单纯的英语教授,也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而是以实践练习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去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专业英语有自己的词汇特点,句法结构,篇章框架,表达方式和特有的概念和理论。基于专业英语自身的特点和性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学情,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对于专业英语课,教师一味地讲解,课堂会变得沉闷无聊,学生也会出现神游的状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思考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课堂中学到新的英语会计术语时,启发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会计专业术语,引导他们有机的结合二者,强化记忆。开始新课时,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当然在课堂上,教师要突出重点、难点,给学生指明自行钻研的道路。

2.案例式教学法。专业英语课是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相连的,为学生提供了将来的工作岗位应用能力。对于和他们将来工作息息相关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案例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情况,因此案例教学可以使课堂更生动灵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它还能教会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3.讲练结合式教学法。专业课是以实践为主的,“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这一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例如在财务会计英语的教学中,每讲完一种类型的交易,就辅之以实务操作,使学生及时消化、理解和运用这个知识点。如讲完办公用品的购入该如何做分录后,就让学生处理实务。通过学生的练习结果也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给予指导,对知识点难理解的部分再有针对的深入的统一讲解。

4.比较式教学法。就以词汇而论,各专业都有自己大量的专门用语和专门词汇,即使是共核词汇也有自己严格的定义和确切的内涵意义。同一个词在专业英语中和在普通英语中的意义不同。在专业词汇的教学中使用比较式教学法,能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把相同词根的词或意思相近的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将常出现在基础英语中,但在专业英语中意思发生变化的单词单独提出让学生通过对比对单词加深记忆。

5.语法翻译教学法。长难句是专业英语的一大典型特点。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向学生讲解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讲解专业英语长难句的词法和句法特点,让学生形成对专业英语长难句的初步认识,再引导学生结合语法知识,拆分长难句。最后,再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改变原文顺序,组合汉语译文。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接触到英语的文章和文献,现在学习用语法翻译法理解长难句,为以后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结语

高职课程是以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理念为指导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背景,以应用为目的,以知识为主线,使语言教学服务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英语专业论文英语范文 篇五

一、我国轻化工程专业英语授课现状

(一)教材陈旧,题材较窄目前,本校制浆造纸研究生专业英语使用的教材有三本,其中两本为《制浆造纸专业英语》,另外一本为《制浆造纸专业词汇》。这些教材为比较经典的教科书,但是内容比较陈旧,出版时间也比较早,在现在知识更新速度如此快的21世纪,有很多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并没有在教材中介绍,比如在“lignin”这个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分别介绍了木素结构的不均一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木质化程度的关系以及三个关于木素的概念,但是关于木素结构的专业知识,包括红外谱图、核磁谱图以及木素结构定量解析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到。在本专题结束时,考查学生翻译一篇关于木素结构文献的摘要时,就发现他们并没有理解专业英语在木素结构中的用法。除此之外,这些教材的另一个缺点是题材较窄,主要涉及的是制浆造纸的原料、制浆前的准备、制浆、漂白的一些专业知识,在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的科研进展,如生物乙醇的生产、纤维素新材料的研究并没有出现在内。

(二)授课方式单一现有的我国轻化工程专业英语使用两种授课方式,其中在40个学时中的32个学时为以教师为主的“讲课”方式,主要是将教材上的经典段落摘抄下来,对里面重要的和难理解的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学生学到的大多是零散的、与实际科研和生产脱节的“聋哑专业英语”;剩下的8个学时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前沿文献讲述,将与他们科研相关的近三年文献进行阅读后,把文章中的重点和数据对全部同学(包括教师)进行讲解,讲解后由学生和教师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由于是用中文进行讲述的,所以不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且学生是为了讲而讲,去临时突击一篇文献,他们并不理解让他们看和讲述文献的真正用意,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三)考核方式不够合理本校对研究生的课程考核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考试和考查。而在研究生的专业课中,几乎所有的课程使用的都是考查的方式,主要从平时和期末考试两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主要考查学生的到课率和讲述前沿文献的情况;期末的考试形式是翻译文献,采用的是开卷考试,可以查阅随时携带的资料和词典。这两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比如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能力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考查。因此,需要对我国轻化工程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措施

在改革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该门课程的准确定位。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不是基础英语学习的延续,而应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该专业的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该门课程为制浆造纸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足以说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以培养学生如何用英语在专业领域进行交流为目标来指导专业英语课程体系,规划人才培养目标。

(一)选材新颖,题材广泛打破传统的“一本教材”通用的观念,立足于前沿、整合、改编教学内容。在使用两本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可补充一些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上该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或文献综述,以反映该学科各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我国轻化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补充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这样既能向学生介绍该学科的最前沿研究方向又可以学习一些专业的词汇。在本学期的七个主题介绍完后,我试着向学生讲述了几篇关于新能源的前沿文献,虽然他们听的时候有点吃力,但是可以看出来,他们对这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拓宽选材范围,内容应同时兼顾基础应用研究、实践研究等各个方面,从而丰富学生的专业词汇。比如,除了介绍教材和文献中的内容外,应该也向他们介绍一些国内外先进设备的专业词汇,可以先从实验室小型设备的说明书开始介绍,慢慢介绍到国际先进的一些厂家生产的设备使用说明书,为将来有可能进入工厂工作的学生打下基础。

(二)丰富授课方式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具有能够查找需要的英文资料(文献和专利)及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的能力。所以应尽快把由提高学生翻译水平为教学重点转变到培养学生综合英语素养上来。因此,采用传统的“教”与“学”的授课方式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Jor-dan指出,学习就是亲自去做,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建议和指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必须参与课堂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学习,任务型教学法恰好给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教师作为管理者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如模拟国际会议口头报告、用英语讲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使用英语进行科研问题的探讨和辩论等。

(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专业英语的考核既要有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同时对于专业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考核情况也应列入最终成绩。可将对平时表现的考察分布在不同的项目中,按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专题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期末成绩可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不但要准确地翻译一些专业文献,还可以用英语将看到的内容进行表述,并且和同学及教师用英语就文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专业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获取知识,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通过对我国轻化工程专业英语授课现状的分析和相应改革措施的提出,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服务于我国轻工行业的优秀专业人才。

英语专业论文英语范文 篇六

一、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用英语撰写三千至五千个单词的毕业论文,不仅“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而且要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毕业论文本应该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尺,更是学生展示其学术能力、表达思想的平台。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日益成为挑战性很强的工作,因为毕业论文问题重重,集中暴露了学生学习的弱点,也反映了教学和管理方面的薄弱。

首先,学生的毕业论文中频繁出现语法错误。究其原因,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把语法讲解作为讲课重点,或者即使教师强调了语法,学生也没有充分重视。第二,学生论文中逻辑混乱,常常出现循环论证、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条理不清,论据不足。第三,论文缺少批判性。学生往往擅长介绍某个学派或者学者的观点,却并没有提出自己对于研究对象的评价;即使有所评价,也大多是赞誉,不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批判。第四,学生所写的论文题目大多是老生常谈,新意匮乏;内容陈旧,行文刻板。可见,有些毕业论文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提出“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要求。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主观上讲,有的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认真。从客观上讲,课程设置亟待改进。虽然《教学大纲》规定“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中”,但是,高校几乎没有专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例如,高校的英语专业并不开设逻辑课程,也不开设数学、几何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更没有其他训练思维的课程,这是造成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发达的重要原因。《教学大纲》明确建议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希腊和罗马神话、《圣经》、西方文明史等课程,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并没有全面开设这些课程;即使开设了其中的一些课程,也大多是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史实,缺乏从哲学的深度研究人文思想和探究思维本质。

所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强,创新性思维更得不到培养。另外,有的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程,致使学生不了解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方法。所以,从根本上讲,论文写作的问题暴露了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薄弱,特别表现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笔者认为,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进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三者缺一不可。其中,逻辑思维是基础,是批判和创造的工具。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升华。对于这三种思维的有效运用是提高英语论文写作的有效途径。

二、逻辑思维训练

人类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研究逻辑思维的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支配着西方的逻辑观。逻辑学可以分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学后来被归为形式逻辑,特别典型的是三段论。形式逻辑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今已经比较完备,是逻辑学的主体部分。“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同时也研究一些认识现实的简单的逻辑方法。”①P8形式逻辑是一种理性认识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也就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形式逻辑非常重要。亚里士多德将其系统论述逻辑法则的著作称为《工具论》,意思是逻辑是认识的工具。近代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基于其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而把归纳逻辑视为进行科学研究和认识的工具,为自己的著作命名《新工具》,与《工具论》形成鲜明对比。形式逻辑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揭露错误、进行批评的有力工具。在西方,自从古希腊时代以来,逻辑学一直在学术界备受重视。柏拉图学园禁止不懂几何者入内,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在中世纪,西方学校普遍讲授的七门课程(“七艺”)中首推“逻辑学”,其它为语法、修辞、算术、音乐、几何、天文。至今,逻辑学也是西方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不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逻辑学并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古代即有逻辑学,当时称为名辩学,印度的古代逻辑学称为因明,又称佛家逻辑。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的逻辑学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所以现代的逻辑学大多遵照西方的逻辑学。这也可以算作我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如西方的一个深层原因,然而,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教育管理和课程设置。目前,高校中开设逻辑课程的专业大多仅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院系,在外语类院校开设此课程的几乎没有。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从事教学、科研和商务工作,这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逻辑思维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英语人才培养的成败,而衡量英语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一篇好的论文应该是思想、逻辑和文采三者的统一。思想性是论文的精髓,逻辑是保证论文的思想性、准确性的重要工具。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很多,比较著名的是由迈克·斯克里文和理查德·保罗在1987年的第八届批判性思维与教育改革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即“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巧妙地构想、应用、分析、综合以及/或者评估来自或者产生于观察、经验、反思、推理、或者交流之信息的理智控制过程,这是信念和行动的向导。”②理查德·保罗教授目前是卓越的批判性思维全国委员会的主席。在写作课上,特别是在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只介绍相关理论和理论家的观点,缺乏对他人观点的评价,更缺少批判性。例如,在“文献综述”部分,仅仅列出已经出现的相关成果,没有进行评价;在论证过程中,只是介绍相关思想家的观点,缺乏批判。归根结底,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尊敬前辈,敬畏权威,学者不敢提出否定意见,而且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缺乏追根溯源的求证精神,所以批判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西方,批判性思维自古希腊时代开始,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促使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论文写作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是两个过程:先“破”后“立”。首先是对于论文研究对象和前辈学者的结论的怀疑、质疑,也就是对其进行分析、推断、解释、评价,以便发现其错误和有待改进之处。然后,重要的是能够雄辩有力、全面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供充分的论据加以推理、证明,以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对于已经进行的研究进行批判或者借鉴,而且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评价,提出将来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所在。

那么,学生对于前人观点的分析、批判能力从何而来呢?从后天教育的角度讲,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来自学生接受课堂教育以及在课余时间的知识积累。长期以来,批判性思维薄弱一直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对此,学界已经有明确的呼声,例如黄源深教授的论文“思辨缺席”③和“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论———‘思辨缺席’”④反映出,从20世纪末至今的十几年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进,专业课程设置依然有不甚合理之处。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盲点是中国和西方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虽然英语专业普遍开始英美文化课程,但是,并没有从哲学角度进行讲授,也鲜有涉及思维方式。

所以,高校应该打破人文学科在不同专业之间的森严壁垒,扭转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文史哲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局面,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这样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深度,特别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有少数外语院校已经意识到英语专业并不应该仅仅传授外语语言技能,而是应该全面传授前沿性的西方语言文学、西方思想文化知识,提高思维方式培养。例如,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西方思想方面的课程;天津外国语大学为英语专业研究生讲授西方思想文化课程,着重于传授西方思想和思维方式。为了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教师应该在写作课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理性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某一个论题,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采取交际法,让每个小组就此论题展开讨论之后提出尽可能多的不同见解。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每组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教师进行质疑,其他同学也可以回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批判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启发学生进行科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从而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神秘莫测,引人遐想。对于什么是创造性,也是众说纷纭。中世纪的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认为“创造就是总做新事情”,强调创造是一种行为。现今,约翰·阿代尔认为“创造性是心灵和精神的能力,使我们表面上从无创造出一些有用的、有序的、美丽的或者重要的东西。”⑤P8这里的“创造”主要指心灵所具有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创造性思维基于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即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创新而独特的观点。批判和创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而没有创造的批判也是无益的。戴维斯-西弗(Davis-Seaver)就认为“它(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一部分,创造性思维分析并评估创造过程产生的结果的适当性和逻辑性。”⑥P9-10创造性思维在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要,其价值不一而足,在论文写作中也是如此。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创造与批判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追求真理,实事求是,采取科学的方法论,不畏权威,不拘泥于教条,旨在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而不同之处在于,批判着重于对前人成果的否定和修正,而创新虽然也研究前辈的成果,但着重于创造新事物。因此,在写作中,批判精神体现于注重对前辈成果的分析、评价、修改和补充。而创新性思维体现于大胆地列出自己新颖的研究方法、设想、过程和结果,采取开放的思想,以广纳百川的胸襟进行科学研究。另外,有很多类型的创造性属于非逻辑思维,类似于钱学森提出的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另一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⑦P16-17这些非逻辑思维,例如意象、想象、直觉等在论文写作的构思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人们熟知意象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论文写作中,意象是比喻、拟人、举隅法等多种修辞方法的来源。想象力是人的心灵将观念进行排列、组合甚至从无中进行创造的重要能力。直觉思维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其来源不为人的理性所知,却是创造性的重要源泉。为了培养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创造性,首先,高校应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条规定,“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⑧这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也是义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只有尊重学术自由,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也就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作为目的的人,而不是作为手段的人。只有尊重学术自由,才能使教师和学生追求真理,各抒己见,激发创造性思维,保证写作中的创新性。只有尊重学术自由,才能使师生踊跃地发表创新性成果,形成良性互动和竞争的氛围,从而促进学术进步和社会繁荣。

激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教师采取合理的授课方式和指导。第一,教师应该采取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营造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这有助于学生克服教师权威产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发挥创造潜能。第二,教师在授课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的知识是创造性的源泉。第三,教师在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发散的、多元的思考方式,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正如瓦基勒(Vakil)指出,寻求“刻板规则和固定解释”⑨的思维模式有时并不恰当。第四,教师在写作课中应该强调论文中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尤其是借助对比、对照、引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论文富有感染力,色彩斑斓。即使是论文中的论证,也可以适当地使用富于感情的形象化的语言,简练却又有力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论文应该长短相宜,避免冗长,正如《庄子》所言:“凫胫虽短,续之则悲;鹤胫虽长,断之则哀。”深入浅出,切忌矫揉造作,佶屈聱牙。第五,鼓励学生接触大自然,从生活经验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五、结语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合理。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促进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加强思维训练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英语专业论文英语范文【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