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评类作文范文最新 篇一
高考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考试,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高考改革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一改革旨在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考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高考改革要注重考试内容的多样性。传统的高考评价方式主要以应试能力为主,注重记忆和应用。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因此,高考改革应该加入更多的素质评价要素,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更好的激发,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其次,高考改革要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性。传统的高考评价方式主要以笔试形式为主,注重的是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思维能力。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高考改革应该加入更多的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口试、实践考核和作品展示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更好的培养,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最后,高考改革要注重考试过程的公平性。传统的高考评价方式往往存在一些弊端,如题目难易程度不一、评卷标准不统一等。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甚至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因此,高考改革应该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实现高考改革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内容、形式和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考时评类作文范文最新 篇二
高考改革:以能力为导向的重要举措
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考试,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高考改革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一改革旨在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考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能力,以能力为导向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首先,高考改革要注重能力评价。传统的高考评价方式主要以知识掌握为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因此,高考改革应该加入更多的能力评价要素,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一来,学生的能力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培养,他们将更加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其次,高考改革要注重能力培养。传统的高考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考改革应该注重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能力。
最后,高考改革要注重能力发展的动力。传统的高考评价方式往往以分数为导向,学生追求高分成为他们学习的唯一目标。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功利心态,忽视了学习的本质和乐趣。因此,高考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应该以能力为导向,这是实现高考改革目标的重要举措。只有通过能力评价、能力培养和能力发展的综合措施,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实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考时评类作文范文最新 篇三
20高考时评类作文指导
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2)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
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一般有两种方式:a开门见山,开宗明义。b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只有做到论点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③论据方面。
不去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中学生议论语言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的语言。真的语言,应该能让人感觉到一个“鲜活”生命体存在。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三)注意拟题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震撼”贪官?》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
范文赏析
微笑的中国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古老而美丽的中国向世人走来,迈着时代的步伐,自信微笑。国家形象片中,中国在微笑;屏幕之下,华夏儿女更应让祖国微笑着走出去,敞开胸怀,让健康的中国形象走遍世界。(概述材料,提出观点)
“软实力”不知何时已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词汇,是的,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手操导弹肩负战机的形象无疑让人生厌,而偏居一隅不问世事的态度也早已被时代淘汰。中国需要“走出去”的不仅是商品与资金,更是一个健康、微笑的国家形象。我们已受够因不了解而投来的白眼,我们需要打出响亮而有力的名片。
中国的微笑正在一天天愈加鲜明地展现给世界:世博园中志愿者们一张张友好而真诚的笑脸,是上海乃至中国的新颜。友好开放的胸怀、热忱真挚的态度、流利顺畅的语言、全面周到的服务……这些,都是再多高楼大厦、再多高新技术无法取代的国家名片。一句句善意的问候,一张张青春的脸孔,它们在无形中塑造着一个充满活力、充满人情的文明中国、微笑中国。即使“理性”的觉醒已过去百年,人们依然会用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衡量一个民族:亲切态度远胜高强工业,金戈铁马难匹文明光辉。国家形象中寄寓着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挺立着不朽不折的民族精神傲骨。中国形象走出去,便是文化走出去,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文化在世界之林中崛起,文化影响力,千金难敌。
当孔子的仁义经典化作琅琅读书声传遍世界,当京剧百转千回的唱腔飘扬到大洋彼岸,当万千华人以越来越积极地态度在全球贡献光热,我们不难相信,我们正在见证国家形象的崛起,民族文明的复兴。(评析材料,深入分析)
然而,我们又绝不仅仅是见证者,我们当做时代巨浪中的一滴水,纵然气力微薄,也要尽己所能。我们无法在时代广场的屏幕上微笑问候,却可以在生活中为中国人的形象添一分友爱;我们无法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传送经典,却可以在一点一滴中让社会文明一些。事实上,真正组成中国形象的不只是光鲜的伟人,不只是各色的文艺,而更是我们,是亿万个平凡的我们。缔造微笑中国,我们责无旁贷。(联系实际,提出倡议)
五千年风雨,五千年屹立,中国有过传说般的富饶,有过史书上的'安康,有过列强瓜分的屈辱,有过抗击外敌的坚强。而如今,重新出发的中国洗去“天朝上国”的姿态,摘去“_”的污名,以微笑、自信的形象再次走向世界。微笑的中国,需要你我的推动。
愿有一日,得见中华巨龙腾而上,万里不止,中国的微笑在你我奋斗中闪耀世!(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附:作文题目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中外官员同台发言时,我总心生羞愧之感:西方的官们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官们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口拙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官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不读书的不限于官们,更可扩大到“国人”。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有资料称: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很多理由。政府官员无暇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商人不用读书,因为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没有精力读书,中学教师工作太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贫怕了,穷惯了,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大家忙于挣钱,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中国传统中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赤裸裸的功利取向。三是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让读书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
小悦悦走了,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
小悦悦走了,因这个社会的残忍与冷漠。小悦悦走了,还未来得及鲜花盛开,还没有阅读世间繁华,没有领略人间美好,就这样走了。
面对小悦悦的撒手人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默哀,在内心深处点一支叫做良知的蜡烛。这支蜡烛照不出小悦悦的明亮未来,却能照出我们人性的小,照出人间的苦难与挣扎,照出这个尘世的灰暗和阴冷。
小悦悦的辞世又让无数人泪流,不能自已。我想,过不了几天人们便会忘记小悦悦,忘记我们的道德苦痛。“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小悦悦身上流淌在街道上的殷红血迹,会很快被淡忘和冷漠冲洗得一干二净。
但愿我们别过早地遗忘小悦悦。遗忘是一种罪!记住小悦悦,记住18个冷漠路人,记住我们每个人身上粗劣的道德伤疤。如果我们继续麻木,继续健忘,那么,发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悲剧,一定会在我们身上残忍重现。小悦悦的悲剧,是在以一种极端残忍、极端血腥的方式,告诉我们:道德病了,人心病了,制度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可预料的是,如果我们再不自我救赎,比小悦悦悲剧更残忍的事情还会出现。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还有拾荒阿婆陈贤妹,有了她,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太惨。于是,有人感叹,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当社会良知以惊人的速度沉降,仅有一个阿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做虚无的道德鼓吹者,如果自己不洗澡,反倒要求别人讲卫生,显得多么苍白。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学者崔卫平如是说。因此,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在小悦悦受伤现场,我们是十八分之一,还是第十九人?如果我们只是感叹,只是抱怨,只是嘲笑冷漠,只是做口头道德家,我们站立的地方怎能光明?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糟糕;你找准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便不会后退……
针对“小悦悦事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诚然,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公民,如果都能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我们的社会就还有救,我们的国家就值得信赖。
有人说,小悦悦是冷漠祭坛上的祭品,到了该拆除祭坛的时候了。记住小悦悦,记住我们的罪愆,从官到民、从民到官,从道德呼喊到制度重建、从修复制度之伤到道德行动,这或许是自我救赎的惟一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
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舌尖上的中国》,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评价它的成功,不妨改孔子的“食不厌精”的一句话,叫“心不厌细”。
曾经的中国人做足了“心不厌细”的功夫。看看古人的精致生活,那真可以叹为观止的。单说文房用具,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
“舌尖”正是用其“心不厌细”的功夫,引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吞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高考时评类作文范文最新 篇四
(1)写时评的方法
一要学会就事说理。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考,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评“事”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二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它时评不应该只是新闻的延展,它的主体态度可以更宽厚一些。
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
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才能有的放矢。
③论据方面。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新颖,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中学生要有属于自己的真的语言。真的语言,应该能让人感觉到一个“活”生命体存在。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⑥行文要规范。行文的规范指的是一篇文章大体上应该是第一部分是引证,也就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最好在引证部分把观点亮出来,不要再等到结尾再提。本论部分里面,应该把握几点。第一,用正面的事例来支撑观点。第二用反面的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除了正反事例以外,要联系现在生活的实际。第四是深。我们用正例、反例,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要注意时评是说理文,我们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是深层的要求,拿正例、反例和生活实际不断和中心论点挂连起来。
(2)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提醒: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3)几点要求
①写作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时评没有激情,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而不能是温良恭俭让,或是吞吞吐吐、半推半就的,更不能是像挤牙膏、挤胶水一样地硬从软管里挤出来的。那样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大凡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作时评一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东西。
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②时效性。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
③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
时评类作文例文
高考时评类作文范文最新 篇五
医生救人反遭索赔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救了一名急症患者事后反遭病人家属索赔,有的人认为,病人家属索要1000元的赔偿合理合法,但我认为病人家属的做法不合情。
诚然,病人家属没有漫天要价,而且有理有据。可是,病人家属却忽略了最为本质的东西——感恩。试想,如果你是医生,当一位呼吸和心跳骤停、昏迷不醒的肺栓塞患者出现在面前时,你是急忙按照常规剪掉患者衣裤紧急抢救,还是思考如何保管剪掉的衣服?我想,稍微有些责任感的人都会像这位医生一样选择前者!再说,只丢了500元钱而已,难道救人一命,还不如几张薄纸?病人家属应该感恩才对,而不是带着警察去医院索赔。
医护人员被称为“白衣天使”,他们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工作是神圣的,尊严是不容践踏的。病人家属索赔1000元是小事,但是对于医生的伤害却是深远的。这件事造成的社会影响绝不是医生赔几个钱的事,这件事不仅会寒了医生的心,还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好人没有好报的影响,这样,谁还会再去主动救人。
病人家属索赔的事件让我想起了农夫与蛇的故事,虽然,病人家属的做法没有像蛇那样要了农夫的命,但却伤了医生的心。为什么医院有时候不签字就是不给做手术,即使很紧急的情况下。这位病人的家属就给出了答案。万一手术做完了,家属不承认,然后倒打一耙:谁让你抢救病人了, 你经过我们同意了吗? 然后医药费不拿不说,再让医院赔点钱。
病人家属的做法,合理合法,但不合请。为了让人间再多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就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生活中帮助过我们的人,哪怕是对方只是仅仅给我们一个微笑。
高考时评类作文范文最新 篇六
高中语文时评类作文教学
训练目标:
1、了解“时事新闻类”作文材料的特点,掌握“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写作结构模式。
2、认真审题,写好“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
一.回顾时评作文写法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二种常见写法
1、直面材料――就事论事
就思路结构而言,这类作文比较适合采用“层进式”结构;
按照“引述材料,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提倡议或号召”的步骤来展开。
2、就事析理文章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引材料,摆现象 (引)
第二步:析材料,提观点 ? (析)
第三步:联系现实,分析论证(联)
提醒:联系实际,围绕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结)
二、回顾作文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作文。
“微”字被《新周刊》评为中国年度汉字。推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积微成著”,以及北京暴雨中152位农民工救人时发出“我们不要钱,是来救人的”的“微言大义”等等。从微博、微信到微公益、从微表达、微力量到微监督,社会生活中是无“微”不至。我们已经迈入了“微时代”。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只有微幸福,才是真幸福。”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三、学生作文审题问题:
概念不清。
立意不集中、面面俱到;
中心模糊笼统、不突出。
脱题,把“微”写成了爱、细节、积少成多。没有结合材料理解“微”的含义。
没有具体的分论点句。
字数不够、书写潦草。
【作文立意】
1、符合题意:
①能围绕“微”字的“个人”含义行文,论证社会的公正、公平需要“微”力量的参与,同时“微”力量可以汇聚成社会大能量,推动社会发展。
②能围绕“微”的时代特性行文,论证“微”是一种科技(微科技),是一种生活方式(微碳生活),是一种思想观念(微力量、微信念)等。
③文章立意点小,虽然只从“微博”或“微信”的角度出发,但是能够探究“微博”“微信”背后的“微力量”、“微信念”,文章内容有深度,能辩证地看待“微博”或“微信”,也可判为一类文。
④能反思“微时代”,反思“微公益”“微监督”,呼吁社会大环境真善美的回归,思想深刻。
此类作文若语言结构等方面有亮点,在48分以上打分;否则,48分以下酌情给分。
2、基本符合题意:
扣题不紧,不能从材料出发,主要内容是在论证“积少成多”积累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等观点。此类情况之普通水平作文,在36分以上、42分以下酌情给分。若语言结构等方面有亮点,可在42分以上打分,但不能超过48分。
3、偏离题意:
完全抛开材料中的关键词“微”,偷换概念,套用它文等,36分以下给分。
四、学生优秀作文展示
生活需要“微能量”
任洁琳
“微”是细节之处的点睛之笔。“微”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人生境界。“微”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量。“微能量”让生活更美好!
“微能量”拉近你我距离。距高考开始越来越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在北京上演。出租车司机、骑车的路人皆参入其中。原来,参加高考的王希意由于出门太过匆忙忘带了准考证,虑急的母亲急忙将准考证送往考场,然而正逢早高峰时段,眼看考试要开始可王希意的母亲还没被堵在路上。
就在这时,身旁的路人纷纷出手相助,他们一路传递着准考证,在拥挤的交通中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最终在开考6分钟前将准考证送入了王希意的手中。得知这一消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欣慰的笑着。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传递”在路人之间拉起了一条隐形的丝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正是这样的微能量,让我们在燥热的六月中感受到沁人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微能量”温暖万千之心。吴斌,一名普通的大巴司机,在生死之际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车人的安全。大巴驶入高速公路, 一切都看起来那么平常,然而突然飞来的异物打破了车内的安宁。飞入车内的异物插入了司机吴斌的腹部。面对巨痛,吴斌咬紧牙关,将大巴车开入紧急通道,靠在路边。做完这一切,吴斌永远的闭上了双眼。“最美司机”用自己的微行保障了全车人的安全,更打动了整个社会。他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径温暖了万千之心,让生活盛满感动。
“微能量”融化冷漠坚冰。近日暖心女孩街边为老人喂米线的新闻引起大众关注。西昌市的两名女孩在看到好心人扶起摔倒老人后主动买来米线跪地喂给老人。这一新闻一经曝光引起众议,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女孩是作秀。委屈的她们被不明真相的质疑伤害,但是她们依旧坚定地说到:“我们也是被扶老人被讹的消息吓到所以犹豫着要不要扶老人,但是我们不该被冷漠的社会吓到,只能用一己之力去温暖老人,温暖大家。”的确,这样冷漠的社会里需要善良的人们,用微能量打碎冷漠的坚冰。
细小之处便是“微”,人人加入变成“能”,社会凝聚便有“量”,我们的生活需要你的“微能量”,“微能量”让社会更美好!
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荀子对微小事物组成庞大集体的诠释。微小,就是庞大。
微薄之力铸就爱的奇迹。
“最美妈妈”事件诠释大爱。吴菊萍,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铸就奇迹。在当时,吴菊萍行走在一栋居民楼下面的时候,看见天上有一个孩童大哭着掉落下来,在这种危机关头,吴菊萍并没有其他的救援措施,她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张开双臂,接住了儿童。正因如此,她的双臂骨折,虽然当时她那种在路人看来奋不顾身的举动是可笑的,但她仍然以她那伟大的双臂铸就了爱的奇迹,作为母亲,保护孩子的力量,源于爱,张开双臂,微薄之力铸就爱的奇迹。
微现象折射时代风云。
网络疯传的“小悦悦”事件再次敲响了人们社会公德的警钟,这种微现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折射当今时代与“雷锋时代”的风云变故。八岁儿童小悦悦被车辆碾压后,躺在血泊中,从她身旁先后经过十八个路人见死不救,走过去,扶起她,打个急救电话,这种举动都做不出来,实在让人摸不清什么叫公德。继十八个路人之后,一个捡垃圾的老人将其扶至路边,在监控之下,这种微小的举动,微现象掀起大浪,开始反省。现代社会与“雷锋时代”相比,是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时代变了,只有一些微现象在偶现光芒。正如开头所说,微现象折射时代风云。
微言行影响社会人生。
“最美司机”吴斌刹车时所做的微小行动,乘客下车时所说的微薄言语,将他的人生推向高峰。一日,吴斌出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一切显得那么顺利,这时,前方前方车辆飞来一块铁块,击碎了客车挡风玻璃,打中了吴斌,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去,在弥留之际,他靠边停车,拉下手刹,打开车门,叮嘱乘客注意安全,之后,趴在方向盘上,安心离去。吴斌在弥留之际所做的、所说的,影响着他生活的社会,他的人生也因此绽放光芒。微言行影响社会人生。
在这个“微”的时代,一切都显得很合理。我深知这种“微事件”的背后蕴藏着大爱、大德、崇高的评价。生活中,以“微”为生活基准,一切才会变得有意义。
[高中语文时评类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