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通用3篇)

时间:2019-04-01 05:22: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穹顶之下》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广袤的城市发展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城市发展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更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

这部纪录片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对城市化进程中涉及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片中展示了城市规划、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现场采访和数据统计等手段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单个城市的问题,而是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的共性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和解决。

在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描绘。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纪录片中通过对农民工生活的真实记录和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一面,也看到了他们在城市中困境重重的现实。这让我深感城市化进程需要更多关注农民工的权益和生活条件,不能让城市的发展只局限于少数人的利益。

此外,纪录片还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征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但在现实中往往受到各种利益的干扰和扭曲。土地征用是城市建设的前提,但也容易导致农民的权益受损。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深思城市发展应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通过观看《穹顶之下》,我深感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征用的监管,确保公平公正;企业应增加对员工的关爱和福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

总之,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的揭示,让我对城市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我相信,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才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更美好的城市。

篇二:《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深入的观察和探讨,让我对城市化进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的揭示,引发了我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对城市发展的希望和信心。

纪录片中所揭示的问题和挑战让我对城市化进程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片中展示了城市规划不合理、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受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表明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也让我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观看纪录片后,我深感城市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建设和规划,更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城市化进程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管,确保其合理和公正;企业应增加对员工的关爱和福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

同时,纪录片中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纪录片通过对农民工生活的真实记录和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困境。这让我深感城市化进程需要更多关注农民工的权益和生活条件,不能让城市的发展只局限于少数人的利益。

通过观看《穹顶之下》,我对城市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我相信,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才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更美好的城市。同时,我也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克服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篇三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篇一: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时,她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篇二: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 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