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学》观后感 篇一
《大学》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全面观察和深入探讨,展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镜头和生动的叙事手法,揭示了中国大学生的成长历程、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首先,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成长历程。通过深入大学校园,观察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从青涩的高中生逐渐成长为自信独立的大学生。纪录片中的学生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惑,他们要面对学业的压力、社交的困难以及自我认知的迷茫。然而,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并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个成长过程是令人感动和鼓舞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潜力和无限可能性。
其次,纪录片揭示了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困境。纪录片中展示了大量的教学场景和教师学生互动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内容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僵化等问题都在纪录片中得到了体现。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也制约了中国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纪录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引起了观众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关注,并呼吁改革和创新。
最后,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纪录片中的学生们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们希望通过大学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基础。然而,他们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和就业市场的竞争。纪录片中的学生们积极面对这些挑战,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实习和创业等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纪录片《大学》通过真实的镜头和生动的叙事,展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它让观众对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中国大学教育的一次探索和呈现,也是对年轻一代的鼓励和激励。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的观看,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大学教育的关注和改革的呼吁。
纪录片《大学》观后感 篇二
《大学》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观察,展现了大学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镜头和细腻的叙事,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了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学生的采访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有些学生热衷于学术研究,他们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有些学生则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公益事业,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纪录片中的学生们都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目标,他们通过大学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这种多样性是大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它丰富了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其次,纪录片展示了大学教育的丰富性。纪录片中的学生们参与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和活动,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大学教育也提供了各种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们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中。这种丰富性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纪录片中展现的丰富性让观众对大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纪录片引发了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反思。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学方法的单一和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等问题都制约了大学教育的发展。纪录片呼吁改革和创新,希望通过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这种思考和反思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关注和呼吁,也是对年轻一代的鼓励和激励。
总的来说,纪录片《大学》通过真实的镜头和细腻的叙事,展现了大学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让观众对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引发了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反思。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的观看,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大学教育的关注和改革的呼吁。
纪录片《大学》观后感 篇三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在级部的组织下,我和大家一起观看了纪录片《大学》。清华人的故事先从即将进入清华大学的一名高三毕业生讲起,这对于作为高三应届生的我们有十分的启发。看到清华大学别致的录取通知书,我不禁想到自己在明年那个时分面对独属自己的通知书时该是怎样的激动,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新生冒雨野外拉练二十公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清华人做事的基础,校园里多种运动赛事也常常举办起来。现代历史学家钱穆之女钱易先生坚守清华讲台五十多载,八十多岁仍全程站立授课;毅然放弃美国留校机会,励志回国推动我国天文学学科发展的学者;在人生关键转折点选择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基层工作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每一个清华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水木清华的校训,都在自己的道路上为祖国发光发热。
“好的学校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有为人最根本的涵养。”这是纪录片一开始就告诉的大家的,而在看完这四个清华人的故事后,我更加相信这是闪烁着真理光芒的论断。在我剩下的高三生活里,我会认真学习,热爱生活,为将自己送往一个全新的、更好的学平台做好全面的准备!
纪录片《大学》观后感 篇四
看完了学校统一组织的纪录片《大学》,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大多数普通孩子看来,清华大学仍是难以攀登的梦。
电影大致由四个部分构成,纪实的手法让我们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学的生活。
从高考前一刻到最后查成绩,片里的主人公仿佛就是明年的我们,有紧张、有失望。若想改变结局,那就要从现在做起吧。他入校后的新生军训拉练,途中奏起了清华校歌,那个旋律,让我憧憬。
第二个事例是一个留美学者,他想把现实和虚拟融合,制造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特级望远镜,以此为人类探索宇宙创造强大动力。他恢复了清华天文系。相信我们最终学习的目标,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为全人类带来进步。
第三个是一个基层选调生,他克服重重压力,最终选择去河南乡村基层工作,为一方百姓服务。我们不理解,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从高山走向谷地。可是他造福百姓,不求名利,把美丽的灵魂注入了自己的知识海。我想这应该叫做“德才兼备”,正是我们的榜样。
最后一个是一位老奶奶,钱穆先生之女,钱易。在清华教了半个多世纪的环境工程,见证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发展,为人类未来创造可能。
若问大学是什么?我想,不是名利的高阶,也不是社会地位的底气,更不应该是人生的遗憾。
那是一艘船,驶向梦想的帆。
纪录片《大学》观后感 篇五
当我看《大学》这一部纪录片的时候,有一位本硕博均在清华接受教育的儒雅小哥,起初,我并没有发现他和纪录片前几位主角一样,在高大上的地方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他所面临的是毕业之后的选择。一个是清华本校的讲师留校,留在北京后也可以享受小孩上学等诸多教职工福利,但他却更青睐于河南省选调,去基层做工作服务于老百姓。他的奶奶代表了长辈亲属委婉的反对他回农村,他的女朋友也不支持,网上还会有很多人认为他是想镀金以获得政治资源为以后铺路,他说:“这么说会令本身还有点理想想做一点事情的人很伤心。”他回到农村老家,面对着奶奶、父母、叔叔婶婶、弟弟妹妹,举起酒杯,操着已然有点生疏的河南话坦言:“我们这一代人都要面临着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原来长辈们都把我们当成小孩,其实我们也不小了,已经长大了,虽然能看出俺这个大家庭俺爸妈俺奶都不支持俺这个选择,但是大家还是很包容,这个也非常难得吧,未来不管咋样,俺都相信,爷爷奶奶相信你们孙儿,爸妈相信,叔叔婶婶相信,弟弟妹妹也看着我呢,我肯定会好好努力,好吧?”整个发言举重若轻,让我听到后感到十分的震撼。鲁迅先生说过:“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宋云天坚持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也成为了自己的光。也许理想与热爱的的火焰就应该是愈发强烈,那才是它本该有的样子。正如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何处都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与舍身为国的勇气,那才是青年该有的样子。
纪录片《大学》观后感 篇六
《大学》呈现了四个人物所经历的重要人生转折。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00”后考生严韫洲历经高考,一波三折的考入心仪学府;水利系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挥别象牙塔,经历一番艰难抉择后,更坚定了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旅美十年的“哈勃学者”蔡峥入职天文系,带回一个“仰望星空”的大胆尝试;环境学院的钱易院士在83岁时迎来了她的荣休仪式,但她依然躬耕于三尺讲台,步履不停。
看完此片,我感触颇深。
首先,在我心中深深地树立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中国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这些心怀大志的青年们,需要我们这些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的人,需要我们这些拥有勤劳美德的人。我们应志向恢宏,报效祖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首先需要提升自我,作为高三学生,应紧跟老师步伐,不急不躁,不快不慢,稳中求进。其次,应按时完成当天任务不拖沓,当天事当天结,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纠错是进步的直接途径,是提升自己的最快途径,是找到自己错误的最佳方式。“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学习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