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电影观后感(精彩6篇)

时间:2013-08-09 01:37: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篇一

《钢琴家》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它以音乐为核心,讲述了二战期间波兰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的真实故事。这部电影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音乐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电影以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的回忆为线索展开,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二战期间的波兰。瓦迪斯瓦夫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他的音乐才华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后,他被迫与家人分离,被关进了一个犹太人集中营。在集中营中,瓦迪斯瓦夫遇到了一位德国军官,后者对他的音乐才华赞赏有加,并保护他免于遭受迫害。这段奇特的关系使得电影探讨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艺术在极端环境中的力量。

电影中的音乐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每一段琴声都完美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尤其是最后一次演奏,瓦迪斯瓦夫在集中营的废墟上弹奏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的音乐几乎传达了他整个人生的悲壮和坚韧。这段场景让我感到震撼和敬佩,它展示了音乐的力量,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它也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电影还通过瓦迪斯瓦夫与德国军官的关系,探讨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德国军官虽然身份上是瓦迪斯瓦夫的敌人,但他对瓦迪斯瓦夫的音乐才华充满了敬佩和欣赏。这种复杂的关系让我思考人性中的善与恶,并意识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可能找到共同的语言和理解。这种人性的探索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人情的电影。

总的来说,《钢琴家》是一部深情而感人的电影。它通过音乐和人性的交织,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力量,以及在极端环境中的人性的复杂性。它让我明白了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和国界的艺术,它能够照亮我们内心的黑暗,并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篇二

《钢琴家》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在二战期间的艰难经历。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忍耐、坚韧和希望的电影。

电影以瓦迪斯瓦夫的回忆为线索,通过闪回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二战期间的波兰。瓦迪斯瓦夫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他的音乐才华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后,他被迫与家人分离,被关进了一个犹太人集中营。在集中营中,他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他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音乐。他的音乐不仅给了他自己力量和希望,也给了其他集中营中的人们希望和力量。

电影中的音乐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每一段琴声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它们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瓦迪斯瓦夫内心的黑暗角落。尤其是最后一次演奏,他在集中营的废墟上弹奏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的音乐几乎传达了他整个人生的悲壮和坚韧。这段场景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敬佩,它展示了音乐的力量,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它也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电影还通过瓦迪斯瓦夫与其他集中营中的人们的互动,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尽管他们面对着残酷的现实和死亡的威胁,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友谊和爱。这种人性的温暖和坚韧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描绘战争残酷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希望和人性的电影。

总的来说,《钢琴家》是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它通过音乐和人性的交织,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力量,以及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它让我们明白了音乐的魅力和希望的重要性,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仍然能够坚持并找到希望。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篇三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片子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光,直到电脑自动关掉,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好处,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总是在泯灭时闪现。《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很快,混乱的犹太区也不容许他们继续生存。大批的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在上车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明白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还能与家人相拥。离开了群体的个人生活在无望的恐惧中,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折磨。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动,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摆脱了疲惫的肉体折磨,又进入了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动的信号,他为自己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当他最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但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带给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关于茶的诗句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篇四

  父亲、钢琴、音乐、爱铸就了他的一生,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一种淡淡的哀伤。

  刚开始看《钢琴师》的时候,大卫的一顿疯癫让我感到烦躁,但是当大卫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当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时,钢琴曲的那种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我认为大卫的一生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父亲对他有着一种变态的爱,一个“小提琴的故事”父亲将自己对音乐的热忱强加于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卫从小就务必承受着来自父亲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偏执的爱使得大卫醉心于音乐,让音乐完全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使得大卫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对音乐的热忱让他完全投身于音乐,但是又无法摆脱与父亲之间反目的心理压力,那种众叛亲离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对音乐近乎疯狂,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

  妻子吉莲的出现给大卫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吉莲的爱和婚姻改变了大卫的生活,再一次演奏会的成功更为大卫走出自己的阴霾带给了动力。

  本片以大卫的回忆为主线,从小时候,到伦敦求学,到精神崩溃,到重新登台,这中间音乐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卫的一次次登台成为全片的线索,优美的钢琴曲成为影片的灵魂。

  影片中很多场景给人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看完这部影片,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很深,大卫在雨中跑入餐厅的狼狈,崩溃的他在众人面前弹奏时的自信;结婚时蹦着,跳着,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天才的成长总是充满坎坷,而天才的陨灭更是让人心酸与叹息,这正是大卫一生的真实体现,无法释怀的父辈的期望,心中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叛逆与梦想,让这个天才少年大卫在到达音乐的顶峰的同时却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后大卫的婚姻与感情又为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无论是从情感的表现还是从音乐的使用来看,《钢琴师》这部影片都堪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能获得奥斯卡奖项也是必然。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篇五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觉得用它描述电影《钢琴家》再适合不过——“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钢琴家》让我窥探到了被裹挟在黑暗的不可抗力中时人性的挣扎。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波兰,飞机轰鸣、炮火连天,扬起的滚滚烟尘遮天蔽日,盘旋飞舞在这个中欧小国的上方,构成惨淡的灰色恐怖。这个时代的尘灰有千斤重,呛进鼻腔,落入肺里,压垮了百万条生命;而那些屹立不倒的人,有的被杀戮的恶念同化,也有的坚守着最后一丝纯良,在那个不堪的时代里依旧熠熠生辉。

  主角席皮尔曼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像行走在万丈深渊上空唯一的独木桥上,在阵阵谷底袭来的狂风中颤颤巍巍地保持平衡。在那个存活比为1比12的可怖战争年代,作为一个被迫害的犹太人,他能活下来无疑是幸运的。是他对艺术永恒不灭的追求,让他从一个幸运值点满的普通人,升华为砂土中的金粒。或端坐在广播站,或带着袖标浸润在餐馆的油烟蒸汽里,或躲在狭小的屋中,或胡子拉碴地瘫坐在废弃医院的塑料椅上,或被笼罩在德国军官的峰芒下,他的目光始终虔诚,他对演奏钢琴的那颗真心始终热忱。多舛的命运没有把他打倒,他逆流向前,手中紧攥着的救命稻草,就是音乐。席皮尔曼的挣扎是故事的主线,像画卷般铺陈开来,被导演波兰斯基渲染得格外苍凉和悲壮。不过不得不提的是,也正是因为钢琴家的身份和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他才得以在纷乱中生存。若没有它的保护,席皮尔曼早就被某次命运的烈火燃烧殆尽了。

  就我听说的,更多人的意难平其实是德国上校霍森菲尔德。从电影展现的那面来看,他是个完全的好人——有教养、有良心,温文尔雅,为援助席皮尔曼不遗余力,与他残暴的同僚对比明显。暗中救下五十余个犹太人的他也的确值得这些赞誉。作为一名德国军官,他被委派的任务是攻击和杀戮,他无声的反击,是否也可被视为一种挣扎?他在对抗上司的旨意,更是在对抗出于迫不得已参与迫害犹太人的、过去的自己。他的挣扎,区别于席皮尔曼的,隐秘得无法见光,却同样伟大。遗憾的是,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是他的善意似黑夜中的繁星,在往后的数百年中将释放灿烂的光辉,润泽后人。

  他们,连同被他们装点的这罪恶战争,将永远被记忆。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篇六

  这是一部描述二战期间生活在波兰的一位犹太裔钢琴家的故事,导演没有用浓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杀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他讲述了一个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层社会的儒雅绅士,是波兰最著名的钢琴家,然而德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大肆迫害犹太人,使波兰的犹太人从50万直降到6万。影片中的钢琴家一直是个懦夫,他从来没有一丝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经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柜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简单,仅仅是生存。

  看完电影,我经常回想起这样一幅图景,一个高大却虚弱的身体,带着一脸络腮胡子,狼狈不堪地跛行于已被完全破坏的房屋中,时不时地一些凶残的德国大兵目无表情地从空旷的街道上踢踏而过……我在想,这些士兵,他们真的明白这场战斗的意义吗?一张摆在军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说,或许只是那个时代,那种环境造成了这一切,军人的职责永远只能是服从。

  故事的结尾,一位德军高级将领帮助了这位钢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转吗?我想或许不是,或许只是因为他知道战争即将结束,或许他经历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灵的救赎,我以为他只是一个人,而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人说这段描述是为了煽情,而我了解到这的的确确是真实发生的事实。

  听说钢琴家的原型出过一本书,真实地讲述了这段不堪的历史,但由于内容涉及波兰参与屠杀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书名,有机会一读,我,只想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影片的名字是钢琴家,但我们却极少听到琴音,或许那个时代不容许美的东西蔓延,因为温柔流淌的琴音会穿越人的心灵,洗涤人们心中邪恶的灵魂,或许那位军官也是被音乐征服了。我注意到这位钢琴师在自由年代弹奏的音乐是轻柔而舒缓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边环绕。而当他带着恐惧,在饥渴的状态中为那位德国军官演奏时,他手中流淌出来的音乐却似乎在咆哮,在斥责德国人的暴行,他以为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奏了,懦弱的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一个犹太人的心情……德国军官没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实铁蹄下的沉寂才是最强有力的控诉,他知道他们能征服一个民族的肉体,却永远征服不了这个民族的灵魂……

  到此,我还时不时地回想起那个落破的像被缚的耶稣像的钢琴家,他怯生生地走进屋子,怯生生地演奏,他始终不忘抱着那个已经洒了大半的水罐,他实在太需要它了,所以仅管懦弱、仅管害怕,他却始终抱着它,就像守着自己的一笔财富……

  我想,或许我们不需要用枪炮去表达残暴,也不需要用所谓壮举来展示人格魅力,一个普通人的一段剪影,或许就能很好地解释整个世界,这样的艺术表达才最真实,最撬动心灵……

  有人说波兰人在这场战争中也表现的相当残暴,所以波兰人民不值得同情。我在想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如何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还原,让更多的人了解,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才是实实在在的。记得影片的结尾处,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帮助钢琴家找寻那位军官,虽然他也曾受过很大伤害,虽然他曾很愤怒向德国战俘吐口水,但他还是以德报怨,这是一种宽恕,对别人,也对自己。记得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被杀,临死前说“不要报复”,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钢琴家的影片中有许多隐含的历史背景,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近期了解了一些二战的历史,但还是感觉不足够,未来要多了解,再回头看这部片子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