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篇一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伟大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我特意前往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在这次参观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
鲁迅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建筑。走进故居,我仿佛穿越到了鲁迅的时代。故居内部保留了鲁迅当年居住的房间和书房,墙上悬挂着他的照片和手迹,一切都展示着他的思想和精神。在鲁迅的书房里,他的书籍和文件整齐地排列着,书桌上摆放着他的文房四宝,仿佛他就在我眼前。
参观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到了鲁迅的书籍和手稿。他的书籍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他的手稿字迹工整,思维敏捷,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力量和深度。这些书籍和手稿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卓越才华,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他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除了鲁迅的书籍和手稿,故居内还展示了他的生活用品和照片。他的生活用品简朴而实用,没有一丝奢华。照片中的鲁迅面带微笑,眼神犀利,让人感受到他坚定而又温暖的人格魅力。这些展品无一不在向我诉说着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参观鲁迅故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言辞犀利而又真实,直指人心。他用文字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让人们对于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厚,也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篇二
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我特意前往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力量和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
鲁迅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故居内部保留了鲁迅当年居住的房间和书房,墙上悬挂着他的照片和手迹,一切都展示着他的思想和精神。在鲁迅的书房里,他的书籍和文件整齐地排列着,书桌上摆放着他的文房四宝,仿佛他就在我眼前。
参观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到了鲁迅的书籍和手稿。他的书籍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他的手稿字迹工整,思维敏捷,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力量和深度。这些书籍和手稿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卓越才华,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他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除了鲁迅的书籍和手稿,故居内还展示了他的生活用品和照片。他的生活用品简朴而实用,没有一丝奢华。照片中的鲁迅面带微笑,眼神犀利,让人感受到他坚定而又温暖的人格魅力。这些展品无一不在向我诉说着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参观鲁迅故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言辞犀利而又真实,直指人心。他用文字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让人们对于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力量和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厚,也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篇三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一进门,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朴典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 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 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篇四
2014年11月15日,在教研室范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课题组相关成员一起参观了北京鲁迅博物馆。
吃过早饭,我们就早早地出发了。来到目的地,被告知开馆时间为上午九点,还有将近一个小时呢。于是大家决定在附近转转,也因此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北京胡同的机会。
周边有很多条小胡同,我们选择一条走过去。在我的想象中,北京胡同应该是住满了人家,车水马龙,且一直忘不了尽头的',可是眼前的胡同却与首都北京显得格格不入。破破旧旧姑且不说,人影更是少见。深入到里面,还发现极其脏乱。狭小的空间、凌乱的摆设,毫无生机可言,但丝毫不减其“身价”。可不是,墙壁上贴满了小广告,有求租的,有出售的,我们随手拍了几张,感叹十几平米的破旧小屋标价都是一百多万。
面对眼前的胡同,跟想象中截然不同的胡同,我们似乎都有太多的问题想问,遗憾的是我们很难见到人影,也许是来得太早的缘故吧!也可能是这里压根儿就没有人!同行人却都又不甘心就此罢休,终于还是忍不住敲开了一家门。小屋的主人似乎不是很高兴,但也谈不上很厌恶,面对同行人的真诚笑脸和无比礼貌的用语,她还是礼貌性地回答了大家的疑惑。从中我们得知,如今的胡同里,几乎没有本地人入住了,暂住此地的基本上都是外来者,有做生意的、打工的、陪孩子读书的……
虽然还有很多的好奇,但时间已经快到九点了,我们还有更想去的地方,还有更想见的人。
再次来到博物馆,距离九点还有五分钟时间,门卫友好地准备让我们通行了,递交一张身份证即可免费入馆。
进馆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圈起的花坛,花坛中间坐落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塑,先生深邃的眼神目视着远方,敬佩之情瞬间涌满我的全身。先生雕塑前是一本打开的石刻书页,上面密密麻麻地镌刻着先生的手稿。雕塑四周盛开着火红的玫瑰花。那一刻,我觉得书香、花香,都只能属于先生。
花坛后方是一个陈列厅,但是不对外开放,我们隔着窗户很难看出什么,于是往左走,又一座雕塑出现了,那是我们同样熟悉的可敬可爱的藤野先生,紧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史沫特莱的雕像。一个来自日本,一个来自美国,但他们都与先生有着浓厚的感情。我庆幸,在这里能看到他们,能再次感悟跨越国界的真挚友情,我想,先生有他们陪伴,定不会再感孤独!
走着走着,我们不觉走进了书店,最开心的莫过于我们的范老师了,他不停地跟管理员交流着、咨询着,对书籍点评着,跟同行切磋着……一旁的我,一边听着,一边赞叹着,同时又不免愧疚着。范老师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的,他对鲁迅先生相关作
品的痴迷也不是随便哪个人能替换的。 我想如果时光能倒流,先生肯定又多了一个可以亲密交谈的挚友!
再看整个书店,面积不大,却满是书籍,无不与鲁迅先生有关。先生生前曾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的死掉了。”的确,先生还活着,活在我们无数读者的心里。深入其境,我不禁也被先生的豪情以及范老师的痴情所感染,竟然也特别想带几本书回家,在大家的建议下,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了几本。
在书店“饱食”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进入了鲁迅先生的故居。这是一套旧式的四合院,在当时也许很狭小,但今天看来却很宽敞。正面是三间屋,其中正中间是起居室,起居室的北面一间是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俗称“老虎尾巴”,东屋为先生母亲的卧室,西屋为先生的原配朱安的卧室。由于这里也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只能隔着窗户粗略地看一看。屋内的陈设和布局基本一样,都显得极其简陋,不过这一切正如刘禹锡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如此先生入住,陋室自然不陋也。当然这几间小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先生的卧室兼工作室:一张书桌,一把竹藤椅,一个茶杯,一盏煤油灯……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先生的身影,他正坐在竹椅上,专注地写着什么。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微微有笑意;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抬头望外……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告诉我们,他家有一个后园。果不其然,正屋左侧有一个狭小的门,赫然立着“后园”二字。进入后园之门,便可见一棵大树傲然挺立,同行人都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着。由于时值冬季,树只剩光秃秃的枝条,没有谁能准确地辨识出这是什么树,但是大家兴味犹浓,恐怕还是源于先生笔下所写的枣树吧: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有了对这一棵枣树的猜测,大家又开始寻找另一棵。没想到附近还真有一棵相似的树,至于这些是否就是先生笔下的那两株枣树,出了园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它却留给了我们对先生更多的怀想,以及此行我们美好的瞬间。
参观完先生的故居,再回看,我们发现屋前屋后都有着先生亲手种植的树,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众多树木中,除了先前我们好奇的所谓的枣树之外,留下我抹不去记忆的当属那棵白丁香了,源于我们的一次亲密接触,让我眼泪横流,也正是那重重的一撞,让我的头昏沉了一下午。出园时,面对同行人的惊讶眼光,我强笑着说:是感动的!是想念先生了!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玩笑,但此行确实让我对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敬意和怀想也更深了一步!
出了鲁迅故居,我们便进入了鲁迅博物馆。整个博物馆有上下两层,展示出了先生一生的足迹,从1881年的诞生到1936年的因病逝世。从出生地浙江绍兴到逝世寓所上海。其中有先生的著作、朋友、家人、思想等等。我们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紧随先生的足迹,探寻着先生伟大的生命历程。
最终总结:先生不愧于“民族魂”的光荣称号。
由于下午要返程,我们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鲁迅故居,离开鲁迅书店,离开鲁迅博物馆,时间是十一点四十六分。
返程的路上,谁也没提及鲁迅先生,但话语明显比来时少了,我想大家定是各有各的心思吧!但共同点肯定是与先生有关。
谨以此文记住此行,追念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最后想对鲁迅先生说一句:您,永远活在我们世人的心中,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