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的历史典故【优秀3篇】

时间:2012-01-07 05:49: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背水一战的历史典故 篇一

在历史上,背水一战是一种战略情况,指的是一支军队被逼至水边或者其他困境而只能奋起反抗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敌军压力过大,无路可退,只能与对方决一死战。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背水一战的典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强大的军队进攻荆州,而刘备与孙权联手在赤壁设伏,最终成功击退曹操的进攻。在这场战役中,赤壁之水成为了孙刘联军的天然屏障,曹操的大军被困在水岸之间,无法展开有效的攻势。而孙刘联军则趁势发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使其军队陷入混乱,最终大败而逃。这场背水一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也展现了军事战略中背水一战的重要性。

背水一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历史中,在世界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典故。例如,斯巴达的三百勇士在波斯大军的围困下,选择奋起反抗,最终壮烈牺牲;英国的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军被压缩至海边,但最终成功撤离;甚至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军队在极端困境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背水一战不仅仅考验着军队的战斗力和意志力,更考验着领导者的智慧和决断力。在背水一战中,领导者需要冷静应对,科学制定战略,并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只有这样,才能在绝境中化危为机,取得最终的胜利。

背水一战的历史典故 篇二

背水一战,顾名思义就是背水而战,是一种在困境中奋起抵抗的战斗方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背水一战典故,这些故事不仅让人们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更展现出了人类在绝境中的顽强生存意志。

其中最为著名的背水一战之一是雅典的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的大军入侵希腊,雅典军队在马拉松平原与波斯军队交战。雅典军队虽然人数较少,但他们却奋勇抵抗,最终在背水一战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这场战役成为了雅典民主的象征,也成为了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除了雅典的马拉松战役,还有许多其他背水一战的典故。例如,罗马的卡瓦迪诺河之战,斯巴达的塞拉西亚战役等等。这些典故都展现了人类在危机时刻的勇气和智慧,也启示着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如何坚强应对。

背水一战不仅仅是一种军事战术,更是一种心理素质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会经常面临生死存亡的战争,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困境,我们需要学会冷静思考,勇敢应对,以顽强的意志和智慧战胜困难,走出困境。这就是背水一战的真正意义。

背水一战的历史典故 篇三

背水一战的历史典故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的历史典故【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