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书笔记(精彩6篇)

时间:2017-06-02 06:49: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篇一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空谷幽兰》在描写中国古代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这部小说以一个传奇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主人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中国古代的一个小村庄,主人公小青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但她聪明勤奋,一直怀有改变命运的梦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结识了村庄里的富家公子李阳,两人情投意合,展开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然而,命运对两人并不眷顾。李阳的家族反对他与小青的恋情,小青也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之后,小青终于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她学会了坚强和勇敢,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通过小青的故事,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小青在逆境中的坚强和执着,让人感动和敬佩,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篇二

《空谷幽兰》是一部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的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小青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小青作为一个贫苦女孩,却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小青的坚强和执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面对家族的反对和种种困难时,她从不退缩,始终坚信自己的爱情和梦想。她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换来了成功和幸福,这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时,小青的故事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在这个以封建礼教为主导的社会里,爱情和婚姻受到了重重束缚和约束,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左右。小青和李阳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一段动人的故事,更是对传统礼教的挑战和对人性的探讨。

通过阅读《空谷幽兰》,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也可以从小青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性和社会的精彩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篇三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象是长在深山幽谷中的兰花,与世无争,过着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淡生活。怀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看淡了浮名利碌,意短情长,愿意与青山流云同住,与溪涧谷风同眠。这些人就住在美国人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这本书中。

  通篇读下来,跟随一个美国人的脚步,涉过黑夜的险滩,攀越骇人的崖壁,爬上朱雀山,走过销魂桥。却寻找隐居在大山深处的修行者。

  关于隐士,书中记载在很久以前中原的大地上就诞生了,那些人相传为是走着禹步的:萨满。即中国古代的巫师,在旧时器时代,萨满佛占据着宗教的统治地位,他们聚集在昆仑山一带,收集配料炼制长生不老药。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导致了萨满的生存危机。一部分人开始与山林为伍,与世隔绝,这便成了中国最早的隐士。

  一个人一旦选择了去修道,就要在心中坚信自已的目标,修道意味着孤独的生活,而在古代的一些隐居者中,他们往往通过这样独特的方式,来改变自已的人生轨迹。最早在汉朝,诸葛亮就是一名隐士,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扶助他安帮定国,传为历史佳话。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诫子篇》的一句话。直到今天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哲理。

  陶渊明是我喜欢的诗者,经历官场的风雨颠波,毅然抛却政治名利,远离城市的尘嚣,隐于清山绿水间,与菊花为伴飞鸟为邻。此中真意,无法言说。那等惬意如渔父鼓浪而歌。夫复何求?有些人,注定不是眠在金丝笼内的鸟,锦衣玉食亦入不得他们的法眼。只有飞离,才能遇见本真的自已。

  据记载《道德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对道的阐释能超越它。无疑老子即成了道教的鼻祖。道教分为两个派,其中的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他把禅宗、理学和养生三者结合起来,全真派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另一个正一派,在南方更为盛行。

  道教的修行强调一个:无,“无”是道之体,天生万物,都来之于“无”而回归于“无”。在万变中求不变,与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不受外物所左右。这是所有道教徒恒心不变的目标。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个“无”,就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过一种非常人的生活。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修行,就一定会脱离肉身,于“无”中永恒。

  道教最早起源于终南山一带,其东端的华山因其险峻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成为修道者的聚集地。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花了一万八千年,他倒地死去时,躯体化作五岳。经过千年的风化之后,他的脚变得象一朵石头上开出的.花,因此早期中国人称华山为“花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称自已是华人的原因。华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根。也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写照。因为要攀越它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精神欲望。

  两千年前,佛教于西域传到中国,佛教被认为是道教的一个特殊的宗派,那个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正是讲述了唐朝(玄奘)远涉西天求取佛法的故事。西天即是现在的印度。有句俗语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佛教的进入越来越多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不断繁盛起来,从而发展成七个宗派。如今河南的嵩山即是最后一个宗派—禅宗的起源地。而各个宗派中的净土宗无量光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成了最具影响力和信众最多的一个宗派。事实上禅宗和净土宗是两个不同的门派,禅修讲究寻求自已的本来面目,跟着你的心,直到它静下来,无禅可参,无问可问,问而无问,这就是禅。而净土宗的修行是要不停的念佛号,用心去念,心不动妄想就消失,妄想消失也就是一心。无分别心。这两者其实并无太大冲突。在禅宗里你没有念头,在净土宗里你有一个念头,它们的目的却都是要把你的本来面目指给你看。

  书中所有修行者,都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他们通常都住在人迹罕见的山谷中,或者凿壁取舍,如同鸟曾。有些人几乎一生不曾与外人接触,以松子野果充饥。也有的自已开荒种地,他们放弃贪欲,冷却热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修行。而在中国的古代,还有一部分富足的隐居者,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慰,有意避开车马喧嚣,结庐山野草莽之间,就象现在的都市人闲时去农家院小住几日,换个环境感受下别样的心情而已。然而我们可爱的王维却在终南山盖起一座名传千载的辋川别墅。并把它作为出世的捷径。把这样的隐居变成了艺术,又把艺术融入隐居生活。而当他真的隐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个可爱的艺术家就成了永久的隐士,隐在他的画中了。

  通篇读罢,眼前尽是松山岩壁中一个个飘渺的身影。虽衣衫褴褛不堪,却神情凛然坚韧。如山中野生的兰花,有着水流的清决花开的安静,远离俗世的尘烟与拥挤,沉静自敛。却不会失去本真的模样。在我眼中,他们就象住在云端之上,遗世独立,清简自知,看淡了尘缘世相。找到心灵的净土。

  佛说:舍得,可凡尘浊世中的我们,哪个又能轻易舍?更多的人也只能把那朵兰养在心中。聊以抚慰斑驳的心事。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篇四

  作者沿着终南山—华山—太白山,寻访在深山中的隐士。作为无神论者,每次遇到寺庙道观,我自然是不上香的,因为我知道我的心不诚,但是依然尊敬这些修行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从没有对错,有人追逐名利就有人清心寡欲,没必要效仿谁,也不需要夸贬,你只需要知道你真心需要的是什么就好。

  有人说过选择信佛信道的人都有逃避心态,可能是我见过的假信徒太多,让我对佛道有种抵触感。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对佛道,修行人有很大的改观和更深的了解。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难想象深山老林里的修行生活之艰苦,看到书中很多位大师,为了不受人们的打扰往搬到更深的山里去住,路途艰险,生活艰苦,真的很动容。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的很少,穿的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篇五

  这是一本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寻访终南隐士写成的书,这些寻访出自一个外国人笔下总有种别样的感觉。书中所找寻的隐士并不是我意想中那样,一瓢一饮、箪食豆羹,有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恰恰相反,他们的生活也有着缺陷,要承受着孤独和病痛的折磨,也要忍受游客的喧闹与打扰。修行的路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灵魂中始终有一簇纯粹且坚韧的火苗。

  阅读这本书时时常会想,隐居是修行必须的一部分吗?直到看到作者采访楼观台住持任法融道长时,任道长说的一段话“所有道教徒迟早都要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好集中精力修行。为了修行你不得不找一块与世隔绝的地方,至少开始是这样。但是重要的是要学会静心。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可以住在任何地方,甚至住在一个喧嚣的城市里。”我想“隐”从来不是一种方式,而是一种心境,“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句话。大抵也是如此吧。

  对于作者寻访的隐士,我更佩服的其实是作者本人,一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攻读人类学博士,而中途中断了学业搬到台湾,在寺庙里过起暮鼓晨钟的简单生活的人。他本身就足以让人敬佩。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篇六

  看完这本外国人写的中国寻隐游记,才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实在无法点评,权当做个记号。

  这个外国人实在很令人佩服,不仅很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对中国古文化也是了如指掌,是个实至名归的汉学家。

  “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这是《后汉书》中对隐士的诠释,但究其本源,就是修道。隐士是一群神秘的人,大多居于偏僻之所,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对物质需求极少,全心只为修行,以求得道。他们那种内心的平静和纯粹让我向往,这与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比。

  修行的关键在于内心的真正平静,环境不应该成为决定因素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是取决于你自己,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梦。”这是作者在最后的领悟,也是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就是一种修行,我们一辈子都在寻求内心的真正平静,于野于市都可以寻得这个道。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