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简史 篇一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廷建筑群之一。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宏伟,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故宫建成于明代永乐年间,历经近600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故宫,以作为自己的宫殿。经过14年的精心建造,永乐皇帝终于在1406年搬入新宫。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宫廷建筑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故宫内部共有9999间房屋,其中宫殿、殿堂、府宅等建筑群共有980余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以黄色琉璃瓦覆盖,红墙黛瓦,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故宫的主要建筑有太和殿、午门、乾清宫、交泰殿、保和殿等,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
在故宫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清朝时期,故宫成为了清帝国的政治中心,先后有10位清朝皇帝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其中,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对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使其更加完善和宏伟。故宫还曾经是中国最高行政和司法机构的所在地,是中国封建皇家权力的象征。
今天的北京故宫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故宫的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珍贵文物等吸引着许多人前来探寻其中的奥秘。同时,故宫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宫廷文化和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北京故宫简史 篇二
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居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建筑风格到文物收藏,从历史事件到文化传承,故宫都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瑰丽。在这座宫殿里,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和沉淀。
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其建筑布局严谨有序,建筑材料考究精细,内部装饰豪华华丽,无不展现着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技术和精湛艺术。走进故宫,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帝王的居所之中,感受着封建帝制的辉煌和庄严。
故宫内部珍藏着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绘画、书法、雕塑、玉器、瓷器、金银器等各种物品。这些文物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极高,更是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故宫的文物收藏之丰富,让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的代表,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在这座宫殿里,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变迁。走在故宫的宫殿之间,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厚重,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今天的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宫廷文化和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故宫的辉煌和瑰丽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神家园。
北京故宫简史 篇三
北京故宫简史
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故宫同时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建筑简介
景山俯瞰故宫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始建。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中国古代星象北天极处一区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满清,1924宣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建造背景
明朝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4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的一至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经历时间
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2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庙号谥号的皇帝(其中包括二十四位明清史公认的皇帝,以及一位身后尊为诚敬义皇帝,而后却被顺治罢黜的睿忠亲王)。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宫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不寻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围绕皇权的传承与安危展开的。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年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等等。
营建原则
考工记中对宫殿的要求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建筑造型
御花园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现代状况
俯瞰故宫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有多处宫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五六十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