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结草衔环(优秀3篇)

时间:2016-02-02 09:16: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历史典故:结草衔环 篇一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有一则著名的典故叫做“结草衔环”。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国君秦昭王正面临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进攻。为了寻找到一位足以扭转战局的智者,秦昭王派遣使者四处寻找。

最终,使者找到了一个名叫张良的年轻人。张良自幼聪慧过人,对国家兴亡有着深刻的认识。使者向张良转达了秦国国君的求贤若渴之心,希望他能够前去拯救秦国于水深火热之中。张良虽然有着出色的才智,却并不愿轻易接受秦昭王的招揽。他深知秦国的虚伪和昏庸,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

为了考验秦昭王的真诚,张良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要求秦昭王在一株草上系上一枚戒指,并让这枚戒指一直保持完好无损。如果在一年的时间里,戒指仍然完好无损,那么他就会前去为秦国效力。

秦昭王接受了这个条件,并派人严加保护这株草。一年后,当使者再次前去查看时,惊奇地发现戒指依然完好如初。秦昭王听闻此事,不禁感叹张良的智慧和胆识,当即任命他为大将军,委以重任。

“结草衔环”这个典故,不仅展示了张良的聪明才智,更蕴含着一种对人才的珍视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只有真正尊重人才,用心留住人才,才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兴盛发达。

历史典故:结草衔环 篇二

“结草衔环”这则历史典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人才的珍视和对国家兴亡的深刻忧虑。在这个故事中,张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考验秦昭王的真诚和决心,最终成功地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

这个典故也启示人们,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尊重人才、用心留住人才,才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需要珍视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结草衔环,不仅是一则古老的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爱人才,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历史典故:结草衔环 篇三

历史典故:结草衔环

  结草衔环,汉语词汇,读音为jié cǎo xián huán,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后汉书·杨震传》。

  【释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历史典故】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有个爱妾。魏武子生病后,对他的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打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陰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成长心语】

  平时,如果别人对自己有恩惠,往往会用“结草衔环”来表示要感恩报德。懂得感恩的心灵,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最美的心灵;懂得感恩的生命,是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值得敬重的生命。同时,这两个典故也旨在告诫人们“善有善报”,“勿以善小而不为”。

历史典故:结草衔环(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