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孔乙己》读书笔记【精选6篇】

时间:2018-09-07 09:13: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名著《孔乙己》读书笔记 篇一

《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它由鲁迅先生所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剧命运和无奈处境。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和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贫穷的酒保,他生活在一个底层的社会环境中,每天都过着相同的单调生活。他面对社会的歧视和嘲笑,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歌声和快乐去抚慰自己的内心。这种乐观的态度让人感到敬佩,也让人感到心痛。他的快乐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抗争,是一种对于命运的反抗。

小说中的孔乙己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简单、善良、纯朴的人,他没有功名利禄的追求,只有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由的渴望。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偏见和冷漠的社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反而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去感染他人。他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中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在小说的结尾,孔乙己被错误地怀疑为偷窃犯,最终被送进了监狱,并且在监狱中去世。这个结局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哀和无奈。孔乙己的死亡并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错,而是因为社会对他的误解和对他的冷漠。他的死亡象征着社会对底层人物的无情和对人性的漠视。

通过《孔乙己》,鲁迅先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脆弱。他用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贫穷人民的痛苦和无助,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思考。他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

《孔乙己》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弱点。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关注他们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名著《孔乙己》读书笔记 篇二

《孔乙己》这部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黑暗。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的描写和对社会环境的刻画,鲁迅先生让读者感受到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无助,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孔乙己是一个贫穷的酒保,他每天都过着相同的单调生活。他面对社会的歧视和嘲笑,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歌声和快乐去抚慰自己的内心。他的快乐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抗争,是一种对于命运的反抗。他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中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然而,孔乙己的快乐和乐观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相反,他被错误地怀疑为偷窃犯,最终被送进了监狱,并且在监狱中去世。这个结局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哀和无奈。孔乙己的死亡象征着社会对底层人物的无情和对人性的漠视。他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脆弱。

通过《孔乙己》,鲁迅先生呼吁人们关注底层人民的痛苦和困境,关注社会的不公和对人性的伤害。他用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贫穷人民的痛苦和无助,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他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

《孔乙己》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弱点。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关注他们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名著《孔乙己》读书笔记 篇三

  暑假里,我无意读到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认识到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会低层,受到科举制的毒害读书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它那悲惨的人生。

  同时,拿孔乙己当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体现出了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种原因。同是我也想到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也是否存在着那种“看客”?

  想到这,我联想到看过的一则新闻:某年7月17日凌晨,23岁跳某从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邓某看见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边的好心人的“劝诫”,没有上去。突然一辆装土车险些碾压,随后一辆出租车撞到,拖行十米远,最后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邓某听到这消息后后悔不已。

  当一双眼睛在无助的四处张望,希望能够有一双友爱的手帮他一把,但希望终究还是希望,最后倒在血泊中。旁边的人就像在看一场电影,当车子把人拖到十米远,电影到达了顶峰,最后溅了看客们一身血!

  如果能及时上去扶一把;如果没有那好心人的“劝诫”;如果能有一条到得底线。但如果,没有如果,那一条鲜活的生命已不负存在。人们看着那血泊,可能还在庆幸那人还好不是我,不是我的亲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个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尸体,而是乘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来只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边的人,现在为何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当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医院,反过来成了肇事者,大善沦为大恶。当儿子在机场用刀捅母亲,但没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后还只有外国人敢上去帮。猫小乐在他的作品中,当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时,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么让阿衰只能这样做。中国的道德文明开始直线下滑,造成了人们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现象。

  我最终还是希望那些所谓的“看客”始终只出现在鲁迅笔下,不要在我们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剧。

名著《孔乙己》读书笔记 篇四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我是与众不一样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嘲笑奚落他时,还要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仅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痕——“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他在长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营生,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有时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最终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惨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觉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仅毒害、摧残了他的灵魂,并且也摧残了他的肉体。作者在刻画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东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对他的必须的同情心,如写他教“我”识字、给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他还“写得一笔好字”。

  这些描述,更激起读者对毒害、摧残他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愤恨。这是造成孔乙己杯具的社会根源。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过肉体上的痛苦。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齐,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此刻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名著《孔乙己》读书笔记 篇五

  妈妈下午给我讲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让我感动。于是我自己又把故事读了一遍,我深深的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它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南方一个叫鲁镇的小镇上的故事。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别处不同,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欢花点铜钱,买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尝。文章里就喝酒的气氛还有这样的描述:穿短衣的顾客站门边,几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看了这样的文字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读了后面的文字,才知道这就是当时社会阶层的真实写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穷苦的下层人,穿长衫的'多是一些有钱人。

  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人,迂腐而穷困。虽然他还是一个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状元,都没能考上,最后把自己考得穷困潦倒。尽管如此他却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虽然他的长衫很破旧,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以前有点钱,现在落魄的读书人。

  孔乙己有一笔好字,替人家抄抄书,勉强糊口。可他有一坏习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带书以及纸笔墨砚,一起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馆喝酒,没有钱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群孩子们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鲁迅先生将孔乙己这种又穷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

  故事最后对孔乙己的结局有了这样的叙述:中秋节前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结账,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铜钱呢!”。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被打折了腿了。”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了,竟偷到丁举人家里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

  “后来怎么样?”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后来呢?”

  “谁晓得?许是死了。”

  中秋过后,一天比一天冷,将近初冬时,一天,掌柜正招呼客人,只听有人说:“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柜台下的对面门槛坐着,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了,盘着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孔乙己吗?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说,孔乙己答到:“这……下回还清吧,这一会是现钱,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

  这以后就再没有看见孔乙己了,他大约的确死了。

  孔乙己让我感到可怜可笑,但他悲凉的一生、悲惨的结局,无疑是当时社会的那种弱肉强食、冷漠无情、愚昧封建的旧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用他精辟的语言、犀利的笔锋对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鞭打和讽刺。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激励着我们祖国的新一代勿忘国耻,好好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

名著《孔乙己》读书笔记 篇六

  为什么你总甩不掉那破旧的长衫、甩不掉满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爱慕虚荣?好逸恶劳?还是环境所迫?经过作者鲁迅的眼光,你的身影,总在我心中萦绕,挥之不去……

  我无法理解你,你总是想把自我“包装”起来,让别人承认你是一位“读书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实是在欺骗自我,既然是“读书人”那为什么学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为什么要舍弃谋生的机会而去“偷”呢?又为什么要为自我的“偷”而找借口呢?你确实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却得不到提高,就连“我”小时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试问,你还有什么理由堕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柜”时的眼神,更忘不了你凄惨的结局,世态的炎凉,你的路,也更是难走。

  我同情你,当我明白你是怎样一个人的时候,我没理由同情你,却又无法不一样情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你为了追求功名而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上天对你的不满,还是你命运早就注定?若时光能够倒流,我会对你说:“其实是科举考试害了你。”可是,你,一个愚蠢的旧社会的潦倒读书人,能相信我吗?能摆脱功名利禄的诱惑而去相信我吗?我同情你,可你什么时候能清醒过来,摆脱科举对你的残害?

  可是,我同样敬佩你、尊重你,当别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时候,你没有逃避,而任由他们去说、去笑,尽管那使你难堪,难道应对这些不需要勇气吗?难道这份勇气不值得我去敬佩吗?你向孩子们分发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识字的那份诚恳,以及被打折腿后活下来的那份坚持、那份勇气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却走到了尽头。

  “年关”已过,又一年端午的时候,粉板上的“十九个大钱”依然还在,这意味着你走了,在世的时候,受尽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会对你深深的折磨。愿你走得安息,来世的时候,也期望你能永远脱下那破旧的“长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内心深受感触,仿佛遗憾什么、惋惜什么、又仿佛亏欠孔乙己什么。在作者鲁迅的“神笔”之下,我认识到了一位凄惨的人,更认识到一个世态炎凉、人性丑陋的社会。

名著《孔乙己》读书笔记【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