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精简3篇】

时间:2019-09-08 02:45: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篇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一则被广为流传的典故,那就是“退避三舍”。这个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智者退避让位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智慧和谦逊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七国争霸,战乱频繁。其中有一位智者名叫苏秦,他聪明睿智,被誉为“百里挑一”。苏秦为了避免战乱,保全自己的生命,决定离开战乱频发的地方,选择了一座僻静的山谷隐居。

然而,苏秦的智慧和才华早已传遍世间。当时,一个守卫边境的国王听说了苏秦的名字,对他的才华感到非常惊叹。于是,国王派使者前往苏秦所在的山谷,邀请他出山,担任国家的重要职位。

苏秦收到国王的邀请后,思考再三,最终接受了国王的邀请。然而,他并没有立即出山,而是退避三舍。他找了一个离国都较远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住处,离国王的宫殿有三个舍的距离。

国王得知苏秦并没有立即前来,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亲自前往苏秦的住处询问原因。苏秦告诉国王,他退避三舍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能够更好地考察他的才能和品德。苏秦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了解,国王才能够真正评估他是否适合担任国家的重要职位。

国王听后,深以为然,对苏秦的智慧和谦逊更加赞赏。他决定给予苏秦更多的机会,让他有更多的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最终,苏秦得到了国王的信任,成为了国家的重要官员,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智者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懂得退避让位,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世界。苏秦的退避三舍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谦逊,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教会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篇二

退避三舍的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被广为流传,这个典故给人们带来了对于智慧、谦逊和胸怀的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的智慧和谦逊,以及他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尊重。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国,那时七国争霸,战乱频繁。苏秦是当时的智者,以他的智慧和才华闻名天下。有一天,苏秦决定退避到一座僻静的山谷隐居,希望远离战乱,保全自己的生命。

然而,苏秦的才华早已传遍世间。有一位国王听闻苏秦的名字,对于他的才能感到非常赞叹。于是,国王派人前往山谷,邀请苏秦担任国家的重要职位。

苏秦接到国王的邀请后,思考再三,最终接受了国王的邀请。然而,他并没有立即出山,而是退避三舍。他选择了一个离国都较远的地方建立自己的住所,离国王的宫殿有三个舍的距离。

国王得知苏秦并没有立即前来,非常奇怪,于是亲自前往苏秦的住处询问原因。苏秦告诉国王,他退避三舍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能够更好地考察他的才能和品德。苏秦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了解,国王才能真正评估他是否适合担任国家的重要职位。

国王听后,深以为然,对苏秦的智慧和谦逊更加赞赏。他决定给予苏秦更多的机会,让他有更多的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最终,苏秦得到了国王的信任,成为了国家的重要官员,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智者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懂得退避让位,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世界。苏秦的退避三舍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谦逊,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教会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一个有智慧和胸怀的人。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篇三

关于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乱,文化动荡,但是历史典故也很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历史典故: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