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读书笔记(优秀6篇)

时间:2011-04-08 01:30: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鲁迅作品读书笔记 篇一

《狂人日记》——反映社会病态的细腻描写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作品。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不公。在这篇作品中,鲁迅以细腻的笔触和犀利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荒谬。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疯子,他的“疯病”实际上是对社会的痛苦和绝望的反应。他对自己的疯病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说:“我不是疯子,我是疯子的救星。”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觉醒和反抗,他试图用自己的疯病来唤醒社会的疯狂。

小说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日记,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他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迷信,例如对于食物的讳忌和对于疾病的排斥。他还揭露了官僚主义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例如在医院中,只有权贵才能得到治疗,而一般人只能默默等待死亡。

鲁迅的语言犀利而直白,充满了讽刺和批判。例如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嘲讽:“谁不知道,吃人是不对的,除非是饥饿的时候。”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封建迷信的不屑和反对。他还对于官僚主义和社会不公进行了犀利的揭露,例如他对于医院的描述:“有些病人来了,他们说话时我早觉得他们是受了委屈的,可是我仔细一看,原来他们都是大夫。”

《狂人日记》是一篇具有深刻反思意义的作品。它通过疯子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病态和不公,呼唤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觉醒和反抗。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犀利的语言,使得这篇小说充满了力量和震撼力。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个人去读和思考。

鲁迅作品读书笔记 篇二

《阿Q正传》——揭示人性的黑暗与可悲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又一部代表作品,它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中国人性的黑暗和可悲。这篇小说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民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懦弱和自卑的人。他在生活中经常受到欺负和歧视,但他从来不敢反抗,只能通过自欺欺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总是在心里自称为“阿Q”,以此来强迫自己接受现实的打击。这种自我催眠的方式使得他对于自己的失败和挫折能够保持一种幻想的乐观。

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于阿Q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虚伪和残酷。他通过对于阿Q与其他人的互动,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例如在故事中,阿Q被一群土豪强行剃光头,他却不敢反抗,只能选择自己剃光头来保持尊严。这种对于现实的逆来顺受和对于自我价值的否定,使得阿Q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出气筒。

鲁迅的语言犀利而讽刺,充满了对于社会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反思。他通过对于阿Q的描写,揭示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可悲。例如他对于阿Q的评价:“他是个不肯受气的人,不肯受气是他的自尊心,然而他的自尊心,只能落在他自己,别人那里没有停留的余地。”这句话表达了阿Q的自卑和虚荣,以及他对于自尊的错误理解。

《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意义的作品。它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民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黑暗与可悲。鲁迅通过犀利的语言和讽刺的手法,让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篇小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个人去读和思考。

鲁迅作品读书笔记 篇三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鲁迅作品读书笔记 篇四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还十分含蓄,但都揭露着一个个另人痛心的事件,有时夸奖着那些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今天,我读完了《鲁迅先生作品赏析》一书,受益匪浅,再次了解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与同伴们在百草园嬉戏玩耍,对什么都充满着好奇,就连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都是他们游戏的“材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了解到鲁迅先生幼时是一个非常好奇的孩子,长妈妈给他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告诫他別去草丛里玩耍,而鲁迅先生正因为这样更要去,可从未碰上过美女蛇,反倒经常碰到一些小蟋蟀,后来,鲁迅先生与小蟋蟀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还有一篇提名为《故乡》的文章,1921年一月发表,那年鲁迅先生正在老家,而听说幼年的闰土要来看望他,便前去迎接,没想到闰土不再和以前那样可爱灵活了,变得十分粗笨,未到不惑之年,却早有皱纹,头发苍白。闰土见到鲁迅先生便喊“老爷”,与鲁迅先生谈起了农民的悲哀:“哎,家里有许多孩子,农活有多,政府逼着我们捐钱,基本上都得捐上3次呀,收成又不好,有时割下来的稻谷青菜还没人要。孩子和我们真是饿呀……”说着摸了摸孩子的头。这篇文章真是催人泪下,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与命运,揭示了农民生活日益困难的根源。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抒发了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文章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鲁迅作品读书笔记 篇五

  我非常喜欢看书,因为书不仅能让我获得知识,还能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许多乐趣。尤其是《鲁迅散文集》,文字虽然深奥,但文章中无论景还是物,在鲁迅笔下都有了灵气和活力。《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更是让我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花园,园子里树木茂盛,花草丛生。鸣蝉在树叶上长吟,黄蜂伏在野花上,云雀从草间直冲云霄。爬满墙头的花园,园子里树木茂盛,花草丛生,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伏在野花上,云雀从草间直冲云霄。爬满墙头的何首乌藤和令人馋嘴的野果覆盆子。园子里有趣味无限的传说:如果人吃了能成仙的人形何首乌,能制伏妖怪的飞天蜈蚣……鲁迅就是在这个充满奇闻的园里奔跑、嬉戏,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了趣。

  这篇文章我也多国很多遍了,园中美丽的景色和迷人的传说,让我想入非非,天天梦想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百草园,让我在里面尽情地玩乐。你别说,这梦想还真实现了。就在上个星期我第一次去姑奶奶家,嘿!姑奶奶家的院子好大!一个活灵活现的百草园。就在我眼前。院子里满是树木,靠大门是一棵是一棵柿子树,成熟了的柿子像红灯笼挂满了树枝。地上长满了花草野菜,墙上爬满了长着三角形叶子的藤蔓,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何首乌吗?我也忙叫来捣蛋的哥哥,告诉他百草园的事。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立刻下手把‘何首乌’一棵棵地拔了出来,除了几块圆柱形的块根外,根本没有人形何首乌,我们只好翻砖块、掀石头寻找蜈蚣,蜈蚣没找到,倒是把院子弄得翻天覆地,狼藉一片。姥爷出来一看,大喝一声:‘你们这两个小家伙,怎么把我种的山药全拔了!’我们自知理亏,灰溜溜地跑了……

鲁迅作品读书笔记 篇六

  鲁迅的作品并不是那么通俗易懂的'!我看了好多他的作品,略微读懂了他的著作,《狂人日记》。其实也不是都懂了,一些深奥的词句,一些难理解的词语,不多看是看不懂的。

  《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用人物自述的方法,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那片地方都是吃人,半夜查看历史,满本也都是吃人,相信将来社会容不得吃人!

  文中有一句:救救孩子们,我深受感动!鲁迅以这样一个小说,呼吁:救救孩子们,不要让孩子也迷信。

  鲁迅先生是无私的,他是以个当之无愧的大文豪。

鲁迅作品读书笔记(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