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历史典故(优秀3篇)

时间:2016-07-08 01:30: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唐朝的历史典故 篇一:唐太宗与杨素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他的治理手法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对于唐朝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他与杨素的关系。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唐太宗的睿智和杨素的忠诚,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杨素是唐太宗的重要官员,他深得太宗的信任。有一次,唐太宗在宫中举办宴会,邀请了许多贵族和官员参加。宴会上,太宗突然问道:“我这个皇帝做得好吗?”贵族和官员们都不敢说话,唯独杨素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您的确是一位伟大的皇帝,您的治理手法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连连称赞杨素的忠诚和直率。从此以后,太宗对杨素更加信任和重用。

杨素并不是盲目地奉承太宗,他是一个有智慧和见识的人。有一次,太宗向杨素请教道:“朕一直想知道什么是一个伟大的君主?”杨素思考片刻后回答道:“陛下,一个伟大的君主应该有三个条件。首先,他要有辨别是非的智慧,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决策。其次,他要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国家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调整和安排。最后,他要有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情怀,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太宗听后,深深地点了点头,对杨素的见解非常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君主需要有智慧、审时度势和忠诚。唐太宗作为一个杰出的皇帝,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杨素这样的忠臣,使得唐朝达到了辉煌的巅峰。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唐朝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唐朝的历史典故 篇二: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的智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手法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这种治理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唐太宗的智慧和睿智的决策。在唐太宗的统治下,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有序,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太宗在位期间,面临着众多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但他总能凭借智慧和决策的正确性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军队建设方面,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军队的训练和管理。他建立了严格的军事制度,重视军队的纪律和素质培养。同时,太宗还注重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保持了与各国的友好合作。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实力,也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唐太宗还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提倡儒家思想,重视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太宗还亲自撰写了《贞观政要》,总结了他的治理经验和智慧,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些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太宗的智慧还体现在他的决策中。例如,唐朝在太宗的统治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革税制、农田水利、官制等,使得国家的财政和农业得到了发展。太宗还注重选拔和重用人才,任用了许多有才华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唐太宗的智慧和决策使得唐朝达到了辉煌的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他的治理模式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为后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唐太宗的智慧和睿智的决策不仅是唐朝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

唐朝的历史典故 篇三

关于唐朝的历史典故4则

  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期,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典故4则,希望大家喜欢!

  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我国古代唐代的大诗人,但是,李白小的时候也是十分贪玩的。读书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学,见老师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手里拿着一根铁杵,正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地磨。李白觉得很奇怪,连忙上前去问道:“老妈妈,您磨这个干什么?”老妈妈回答说:“我想要把它磨成针啊!”李白又问:“这样一根铁杵,得多少时间才能磨成针呢?”老妈妈说:“只要坚持不断地磨,总会越来越细。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啊!”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觉得老妈妈的话很有道理。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进步。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旷课了。不论老师留下多少功课,他总是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终于,李白成为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

  读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释义: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 铁杵成针

  礼贤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后来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处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发现一个叫王晬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来王晬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晬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晬,还升他为县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成语】礼贤下士

  读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释义: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自: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造句: 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一字之师的故事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力士脱靴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因诗写得出色,被著名诗人贺知章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唐玄宗对李白很欣赏,就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里写诗作文。过了一段时间,李白既不见皇帝找他商量国家大事,又没有分派给他什么重要公务,却常常让他陪皇帝和贵妃游山玩水,写“宫中行乐词”。这和李白治国安邦的志向相差太远,因此他常常在苦闷中借酒浇愁。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权力很大,皇太子叫他“阿哥”,王公大臣们称他“阿爹”,四方的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的。李白其实早就看不惯高力士的所作所为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脚,又看看玄宗毫无表示,只好顺从地给李白脱下靴子。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于是他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对李白渐渐冷淡下来。李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离开长安,再次到外地游历。

唐朝的历史典故(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