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6篇】

时间:2015-05-04 07:14: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一

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来自一个美丽而独特的小镇,这里有着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风俗。每年庆祝春节时,我家乡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庙会,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庙会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娱乐节目。首先,人们会在街上设立许多小摊位,出售各种美食和手工艺品。香喷喷的烤肉串、酥脆的炸鸡翅和甜蜜的糖葫芦都是我最喜欢的小吃。此外,我还可以看到许多工艺品,如剪纸、蜡染和陶瓷,它们展示了我家乡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技巧。

除了摊位,庙会还有各种各样的表演节目。舞龙、舞狮和杂技表演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我还记得去年看到的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表演者们做出了许多惊险的动作,让观众们连连叫好。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音乐和舞蹈表演,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到我家乡的文化。

庙会的最高潮是烟花表演。当夜幕降临时,整个庙会都被烟花的灿烂色彩所包围。炫目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祝福。

家乡的庙会是我最喜欢的风俗之一。它不仅让我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还让我更加了解到我家乡的文化和传统。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次参加这样的庙会,与家乡的人们一起庆祝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二

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家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们家乡的婚礼习俗。

在我们家乡,婚礼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事件。在婚礼前,家族成员会共同商讨筹备,包括婚礼的日期、场地和仪式等。在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装,他们被视为整个家庭的骄傲。

在婚礼仪式中,父母会为新人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他们会向新人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接下来,新人会向双方父母敬献茶水,以表达对父母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婚礼的酒宴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盛大的部分。酒宴通常会在村子的大广场或宴会厅举行。宾客们会穿上漂亮的礼服前来参加,他们会带上礼物和红包,以表示对新人的祝福和礼貌。酒宴上有各种各样的菜肴,包括肉类、海鲜和蔬菜等,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烹饪的,既美味又有营养。在酒宴期间,宾客们还会享受到音乐和舞蹈表演,增添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在婚礼结束后,新人会回到新婚房,开始他们的新生活。这时,新郎和新娘会接受亲友们的祝福和庆贺。他们会在新婚房门前摆放一把锁,象征着他们的婚姻将会长久而牢固。此外,新人还会在新婚房的门上贴上红纸,上面写着吉祥的祝福语,希望他们的婚姻充满幸福和美满。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是我自豪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我家乡的独特文化,还传承了祖先的智慧和价值观。我相信,这些古老的传统将会继续在未来的岁月中延续下去,成为我们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三

  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中,我觉得重阳节最具代表性和神秘感。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重阳节那日,人们习惯登高远眺。在这秋高气爽之际登山,总是令人心旷神怡。平原之地若无山可攀,人们便吃糕纪念。“糕”和“高”谐音,最早取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后演变为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此外,重阳赏菊赋诗亦为古代时尚,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吟咏重阳的名篇,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蜀中九日》《过故人庄》……

  重阳节从岁时节日渐渐演变成民俗节日,尽管各地有不同的过节习俗,但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从未改变。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传说,重阳节来源于一个道教的神仙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为了战胜瘟魔,拯救百姓,进山刻苦修炼。九月九那天,他让全村百姓登高避难,拿着师傅传给他的茱萸叶子和菊花酒战胜了瘟魔。从此人们就有了重阳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随着时间的流逝,登高望远的习俗慢慢淡去,但重阳节思念亲人的习俗却保留至今,所以今天的重阳节,更多的成了“老人节”,表达尊重老人,孝敬长辈之意。

  这精彩的故事,丰富的习俗,时日的变化,可不让端午节成了最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节日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四

  粽子,是在端午节一定要吃的食物。据传,在端午节那一天,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投江自杀。人民为了不让江底的鲛鱼啃噬屈原的尸体,纷纷往江中投放粽子。

  在家乡,包粽子这个风俗在端午节时尤为盛行,可以说是家家都在吃的食品。它用糯米制成,三角形、长方形都有,中间加入蜜枣,也有加肉馅的,最后用粽叶包起来。

  儿时的端午节,在家乡温馨的祖宅里,最难忘的是一家人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奶奶会教全家人包粽子。她先用水把粽叶洗干净,然后把糯米一勺一勺放进粽叶里铺平,再放入一颗蜜枣,接着放入糯米直到把蜜枣给盖住,最后把粽子裹起来用草或者绳子扎紧。

  我们也跟着一起包,小手上、衣服上,还有地上到处都是撒掉的糯米。因为力气不够跟经验不足,包出来的粽子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尖尖的,有的扁扁的,还有的都露馅了!我们看着那些包得不好看的粽子笑,奶奶看着我们笑。这包进去的,是我们的笑声,是我们美好的回忆;这包进去的是甜馅,是甜甜的心,也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怀和对我们的耐心。

  粽子一个个被放进了水里,过了一会,这一个个翠绿色的粽子就漂浮在沸腾的水花里了,老远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真叫人馋!我们这些小孩子迫不及待的去尝了一口,哇好烫好烫,把舌头都烫坏了,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我的家乡的风俗啊!我们自己包的粽子,凝聚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五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象山,每当清明节,我的家乡就有捣麻糍的习俗。

  捣麻糍是一种体力活,一般有几户人家相互约好一起来捣,到了那一天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土灶烧起,把前天泡好的糯米,拿出来给它洗个“冷水澡”之后便又要将它放进蒸笼里给它做个“桑拿”,过了一会儿凫烟四起,一颗颗糯米吸足了水分而变得饱满,晶莹剔透,闻起来一阵淡淡的米香。等糯米九成熟以后,放上事先准备好的焯熟好的艾叶撒在糯米上,然后加一点盐。

  蒸熟后,两个人抬着大蒸笼,将香喷喷的糯米和艾叶一同倒进了洗干净的捣臼里面,一个魁梧健壮的叔叔先将捣锤头在冷的艾叶汁浸一下,接着用捣锤使劲的揉了起来,松散的糯米和艾叶混合在一起成了糯米团。接着那人岔开双腿成马步状,双手抓紧捣锤柄,高高扬起,高过头顶,对准捣臼狠狠地砸下面团,墩实的捣臼发出“嘭,澎”的响声,声音铿锵有力。这时旁边一个人双手浸一下放凉的艾叶水沾湿,不停地把溢出来的米团重新归队,时而抱起米团翻一个身,一人捣,一人翻。动作娴熟,配合约十分默契。没过一会儿那人大汗淋淋,面红耳赤,于是换一个人继续捣。经过几番轮流后,米团成了糊状,看不出米粒来,像一块绿色的翡翠大宝石,让人垂涎三尺。

  把捣好糯米团从捣臼里抱起来,放在早已铺好的黄色松花的大桌子上,并且左右两个人共同用擀面杖把面团擀平,擀均匀。面团乖乖的压成扁扁的薄薄的,然后用菜刀把它切成块。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蜂拥而上,抢着吃。

  大人们的谈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捣臼“嘭嘭”的响声此起彼伏,互相应和,连成一片,在春天的微风中轻轻荡漾。真是“长安一片月,万户麻糍声。"我喜欢麻糍的味道,更喜欢打麻糍那热闹的场景。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六

  腊月三十的早上,我和弟弟二人坐在奶奶家的客厅里。这时,就会有人问:你的父母呢?他们去哪了?

  当你来到厨房时,你就能看到他们以及我的爷爷奶奶的忙碌身影。因为今是腊月三十,根据我们家乡的风俗,在这一天,我们要祭拜两个神仙。一个是天神,而另一个是灶神。所以我的父母正在帮爷爷奶奶准备祭拜用的物品。

  吃完了午饭,祭品差不多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祭品摆上祭桌了:

  祭桌的正中间是一个木篮子,里面放着两条糯米肠(在猪大肠皮中塞糯米,然后蒸熟)、一只蒸熟了的鸡和一块蒸熟了的猪肉。左右各摆了一根大蜡烛。篮子前面是一碗饭和一碗水。而后面从左往右依次是一碗面、两条年糕、一块豆腐、两个馒头一个杨梅和一些水果。

  祭品摆好后就是祭拜的时间了,爷爷拿来一把香,用蜡烛点燃后发给我们。

  我们每个人双手举着手里的三炷香,祭拜。随后,爷爷把香插在祭品上拿来了一鞠躬沓黄纸,相当于神仙用的钱,将它们点燃,烧给天上的神仙,祈求天上的神仙保佑我们来年平平安。但我认为,祭拜神仙和佛教是一样的,应该要虔诚,不求私利。我只是含着对神仙的敬畏之心,给他拜年罢了。

  祭拜完天上的神仙,我们还要“慰问”一下管我们饮食的灶神。于是,我们又将祭桌搬到了厨房,将之前的祭拜过程又重复了一遍。我们依然是以特别虔诚的态度给灶神拜年。

  这就是我们家家乡的风俗,虽然普通,也很常见,但却是除夕这天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风俗是我最喜欢的风俗,因为这是一年中,唯一可以和神仙社交的一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