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9-01-08 01:39: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篇一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是贵州独特的宝藏,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对于贵州社会发展的意义。

首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贵州拥有1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比如,布依族以其独特的布依绣、布依服饰和布依歌舞而闻名;苗族以其美丽的苗绣、苗族服饰和苗族花灯而吸引人们的目光。这些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得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贵州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次,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对于贵州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是一个相对边远落后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推动贵州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民族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例如,贵州的苗族长桌宴和侗族鼓楼,成为了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为贵州的经济增添了不少亮色。

最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近年来,贵州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设立了许多民族文化村和文化节,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舞台和机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文化的商业化和过度开发,这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流失和失去其原始的鲜活性。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让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总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是贵州独特的宝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它对于贵州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支持和研究,让它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篇二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是贵州独特的宝藏,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对于贵州社会发展的意义。

首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贵州的少数民族们通过歌舞、绘画、雕塑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展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侗族的鼓楼和苗族的花灯都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为贵州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其次,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对于贵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独特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例如,贵州的苗族长桌宴和布依族的布依绣,成为了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为贵州的经济增添了不少亮色。

最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近年来,贵州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设立了许多民族文化村和文化节,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舞台和机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文化的商业化和过度开发,这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流失和失去其原始的鲜活性。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让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总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是贵州独特的宝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特色。它对于贵州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支持和研究,让它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篇三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的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随着对外联系的媒介如交通、通讯等的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新鲜、时髦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是维系本民族的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这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的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就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的多变的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的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的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的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的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特别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换所存在的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的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的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的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的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失的可能。对于像白族这样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因为没有文字,所以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都是要求普通话授课,这样一来,白语的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的交流与沟通,白语的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的服饰基本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的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的周期相对来说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的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的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的民族服装,所以选择了汉服。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所以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时都选择穿汉服,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时才穿上民族服装。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少数民族自身的努力下,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步富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被一幢幢钢筋混泥土楼房所取代,蒙古包等富含民族特色的建筑只有在偏远牧区或者旅游景点才能得见。而纳西族、独龙族等民族传统的木楞房也因为需要耗费太多的木材,对森林危害太大而逐步被舍弃,成为一道历史的风景。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并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依靠一代代人用民歌,史诗等形式口传下来,而现在许多少数民族青年愈来愈多的选择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就远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致使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同时,这种口传文化也很容易因为传人的突然去世而失传。尤其是长诗,它不仅要求演唱者知识渊博 、反应敏捷 、记忆力超强 ,而且还要有驾驭语言的天资,以及能言善辩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其传承相对较难,流失也就最快。享有盛誉的《玛纳斯》演唱歌手艾什玛特•买买提能演唱7部《玛纳斯》,但是他只给后世留下了其中两部的演唱纪录就辞世了。

  三、解决传统文化流失问题的对策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说过:“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 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真的消亡了,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态的失衡呢?”。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迹不能流失,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进行挽救。

  (一)在少数民族中间大力普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重视民族意识的启蒙,以此来增强少数民族大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

  “只有当一种文化为它的拥有者赢得心灵上的鼓舞和安慰时,这种文化才能得以自觉传承。”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其主角还是少数民族自身,只有少数民族从内心渴望传承自己的文化,认同自己的文化,各传统文化才可谓是后继有人。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原因,相对于汉族来说,少数民族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不少少数民族都对汉文化持着一种盲目的向往心理,认为只要是汉族的就是好的,而自己本民族的东西则是落后的,所以他们往往在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下选择摒弃自己民族的文化,因此,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比较重要。在民族地区,国家应该重视民族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让少数民族从小就感受到国家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本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传承自己文化的自觉性。

  (二)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优待,大力培养优秀民族文化人

  民族文化传承人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各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可通过资金扶持(每月给予这些传承人一定的财力支持)等手段鼓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对所有掌握民族稀有传统文化的人给予技术、物质、资金支持,以便于他们更好地把民族优秀文化传扬下去。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免费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从而壮大传统文化继承者的队伍。

  (三)民族地区教育机构应根据本民族特色编制乡土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并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

  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少数民族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自己本民族的东西,相反,他们每天所见所闻的更多的是外来的文化,日积月累,对外来文化越来越熟悉的同时,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却越来越生疏。编制乡土教材,就是为了各少数民族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乡土教材应该编入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节日文化、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内容,而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应要求老师用民族语言上课,让学生从小熟悉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语言,进而喜欢上她,这样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持。

  (四)在静态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动态的传承,同时积极发展多渠道的传播途径

  为了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动静结合,多管齐下”:重视民族服装、民族史诗等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成立专门的博物馆收藏;建立民族文化村,对少数民族的建筑、服装等传统文化进行重建,并通过发展旅游经济的方式来把这些文化元素保持下来;组建专业团队,对少数民族的诗歌、民间文学等进行研究整理;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设立专门的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让少数民族在接触现代文化的同时,温习自己传统的文化;可以根据少数民族的史诗、传说等制作电视剧或电视节目,让这些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在其民族成员面前完整地呈现,比如广西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融合了桂林山水、壮族风情、民间歌舞等元素,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看。

  四、结语

  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相比于那些偏僻闭塞的民族地区而言,经济较发达的民族地区往往传统文化流失也更快。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只有通过现代化,少数民族地区才能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但同时,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对本民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本来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