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之交的历史典故 篇一:宋慈与汉武帝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患难之交的故事。其中一则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宋慈与汉武帝的故事。宋慈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贤士,而汉武帝则是当时的皇帝。这两位人物因为一次意外的相遇,成为了彼此的患难之交。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20年,当时宋慈正在寻找一个能够传授他治国之道的智者。他听闻汉武帝非常聪明,并且正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于是决定前往京城访见汉武帝。然而,当他到达京城后,却无法进入皇宫。据说,皇宫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够进入见到汉武帝。
在宋慈彷徨无助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行走在街头的老人。老人告诉宋慈,皇宫的大门紧闭是因为汉武帝正在考虑是否要听从大臣的建议,改变自己的政策。老人说,如果宋慈能够给汉武帝一个有力的建议,他就有机会被接见。于是,宋慈决定给汉武帝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建议。
在信中,宋慈用深情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他认为汉武帝的政策虽然有所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希望汉武帝能够倾听。信写得非常动人,字里行间透露出宋慈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汉武帝的敬意。
汉武帝收到信后,被信中的真情实感所触动。他决定见宋慈一面,并亲自回信表示感谢。不久后,宋慈被接见进入皇宫,和汉武帝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对话。两人交谈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政治,还涉及到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交谈中,宋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见解,深深地打动了汉武帝。
从此以后,宋慈成为了汉武帝的重要顾问和好友。他们一同努力改革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被誉为患难之交的典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友谊是可以在困境中诞生的。宋慈和汉武帝的交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因为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相互支持和帮助,成为了真正的患难之交。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友谊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和培养。
患难之交的历史典故 篇二:董卓与王异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患难之交的故事。其中一则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董卓与王异的故事。董卓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而王异则是当时的一位忠臣。这两位人物因为共同的忠诚和信任,成为了彼此的患难之交。
故事发生在公元184年,当时董卓正在废黜少帝刘辩,篡夺政权。王异作为刘辩的忠臣,不愿见到这一切的发生,决定离开京城,躲避董卓的迫害。然而,在途中王异被董卓的手下抓住,被带到了董卓的面前。
董卓对王异表示,只要他愿意效忠自己,他可以保住王异的性命。但王异坚决拒绝了董卓的提议,表示宁愿死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忠诚。董卓对王异的坚定态度感到非常震惊,但他并没有立即处死王异,而是将他囚禁在一间阴暗的牢房里。
在牢房中,王异受尽了酷刑和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信念。他坚信正义和忠诚的力量,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原则。他的坚定和勇敢深深地打动了董卓,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王异忍受了数月的折磨后,董卓终于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他决定释放王异,并对他表示道歉。董卓说,他从王异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阴暗面,看到了权力的滥用和忠诚的珍贵。他决定放弃自己的野心,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希望能够改正过去的错误。
从此以后,董卓和王异成为了朝廷中的忠诚朋友和知己。他们共同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被誉为患难之交的典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信任是真正的友谊的基础。董卓和王异的交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相互支持和帮助,成为了真正的患难之交。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友谊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和培养。
患难之交的历史典故 篇三
魏齐听说秦昭襄王向魏安僖王要他的脑袋,连夜逃到赵国投奔平原君赵胜去了。魏安僖王打发人护送范睢的.家眷上咸阳,还送了一百斤金子、一千匹绸缎给他家眷,托他们带个话,就说“魏齐已经偷着跑到赵国去了。魏国实在是没法办。”范睢把这事禀告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说:“秦国跟赵国向来有交情,当初在渑池会上又结为兄弟。我还把王孙异人送了去做抵押,为的是叫赵国跟秦国不再为难捣乱。如今赵王居然敢收留丞相的仇人,丞相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这回非去征伐他不可了。”他亲自统领着二十万大军,带了大将王翦去攻打赵国。很快地打下了三座城。
这时候,蔺相如已经告退了,赵孝成王拜虞卿[就是给蔺相如和廉颇当和事佬的那个人]为相国,叫大将廉颇去抵挡秦兵。又打发人上齐国去请求救兵。齐国派大将田单带领着十万大军去救赵国。廉颇和田单都是出名的大将,他们联合起来,王翦未必能占上风。
王翦禀告秦昭襄王,说:“赵国重用廉颇跟平原君,一时半会儿不容易打下来,再说又加上个齐国。咱们不如暂且先退兵,以后再说吧。”秦昭襄王说:“我拿不到魏齐,回去哪儿有脸见应侯呐?”他就打发使者去对平原君说:“这回我们上贵国来,就是为了魏齐。只要贵国把他交出来,我们立刻退兵。”平原君回答说:“魏齐根本就没上我这儿来,请别听外面的谣言。”
秦国的使者来回跑了三四趟,平原君说什么也不认账,弄得秦王一点法子也没有。要是开仗吧,又怕齐国和赵国联合到一块儿,秦国未必赢得了;退兵吧,魏齐就拿不到了。他前思后想地费了好几天工夫,到了儿想出个主意来。他给赵孝成王写了封信,说:“敝国和贵国原来是兄弟,多年交好。我为了听人说魏齐住在平原君家里,才上这儿来要。如今魏齐既然真没在贵国,我何必又多这份事呐?这回我们打下来的三个城,照旧归还给贵国,咱们还是照旧交好吧。”赵孝成王也打发个使者去给秦昭襄王道谢。田单听说秦国退了兵,就回齐国去了。
秦昭襄王回到函谷关就给平原君写了一封信,请他上秦国来一趟,喝喝酒,聊聊天,大伙儿聚会聚会,交个朋友。平原君拿了那封信去给赵孝成王看。赵孝成王没有主意了。相国虞卿就拿从前楚怀王和孟尝君做例子,主张不去。大将廉颇拿当初蔺相如做例子,主张还是去好。赵孝成王岁数小,又是鸡毛小胆儿,不敢得罪秦国,到了儿还是打发平原君去了。
平原君到了咸阳,秦昭襄王特别亲热地招待他,天天喝酒谈心。两个人挺“投缘”,交上了“朋友”。秦昭襄王给平原君斟了一杯酒,说:“我有件事情跟您商量。要是您肯答应的话,就请干了这杯酒。”平原君说:“大王的命令,我哪儿敢不听从。”他就把那杯酒干了。秦昭襄王说:“从前周文王得到了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了管仲,尊他为仲父。如今我这儿的范君就是我的太公,我的仲父。这样,范君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如今魏齐躲在您府上,请您打发个人去把他的脑袋拿来,替范君报了仇,我必定感激您这份情义!”平原君说:“酒肉朋友不足道,患难之交才可贵。魏齐是我的朋友,他如今有了难处,正是要朋友帮忙的时候。要是他真在我那儿,我也不能做出‘卖友求荣’的事,何况他并不在我那儿。”秦昭襄王翻了脸,说:“您一定不把他交出来,那我可就不能放您回去了!”平原君说:“全凭大王。大王叫我来喝酒,我就遵命来了。如今大王威胁我,我也不在乎。好在是非曲直,天下自有公论!”
秦王知道平原君决心不交出魏齐来,就把他软禁在宾馆里。一面又给赵孝成王写了封信去。那封信上说:
平原君在敝国,我的仇人魏齐在平原君家里。请把魏齐的人头送来,我就把平原君送回去。要是贵国一定要偏护魏齐,那我只好亲自带领大军上贵国来要我的仇人。请大王原谅!
赵孝成王接到这封信,连忙召集大臣们,对他们时候:“咱们为了别国的一个亡命徒,把秦国得罪了,害得平原君扣在秦国,弄得赵国眼瞧就要受到兵荒马乱的祸患,这太说不过去了。”大臣们觉得这话很对,都同意派兵把平原君的家围困起来。谁知道平原君的门客早就偷着把魏齐放走了。
魏齐连夜跑到相国虞卿家里,求他收留。虞卿说:“赵王怕秦国比怕豺狼虎豹还厉害。要去说情那是没有用的。我瞧您还不如回到大梁去。听说魏公子无忌慷慨仗义,招收宾客,天下的亡命徒都投奔他去。再说他跟赵公子又是亲戚,准得收留您。不过您是带罪的人,怎么能单独一个儿跑出去呐?”魏齐哭丧着脸,急得没有办法。虞卿想派个人送他去,又怕走了风声,反倒丧了他的命。末了,他下了个决心,说:“还是我跟您一块儿走吧!”
他当时就扔了相国的职位,交出了相印,给赵孝成王留下一封信,带着魏齐上大梁投奔魏公子无忌去了。好不容易,他们才跑出了赵国,一路上往大梁跑下去。魏齐在半道上对虞卿说:“我怕公子无忌未必能够像您这么热心。他要不肯把我收留下,不就辜负了您这片好心了吗?”虞卿说:“您在魏国,还不知道他吗?我说段儿事情给您听听,您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