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明教寺散文 篇一
明教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寺庙。作为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明教寺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在这个寺庙里,我感受到了宁静与庄严的宗教氛围,也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教寺建于唐代,原名“明国寺”。据传,寺庙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明国的和尚,因此得名。明教寺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和庄重之感,主要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等组成。其中,大雄宝殿是整个寺庙的核心,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塑像。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佛祖的慈悲和智慧。而藏经阁则收藏了大量的佛经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佛教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是一座宝库。
除了寺庙本身的建筑和文化价值,明教寺还以其独特的文化活动而闻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观看。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美食,观赏传统表演和民俗活动。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舞龙和舞狮表演了。舞龙和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吉祥和幸福。在明教寺的庙会上,我有幸目睹了这样的表演,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探访明教寺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位和尚。他面容慈祥,笑容可掬。我们聊了许多关于佛教和寺庙的话题。他告诉我,佛教教导人们要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善良。他还说,明教寺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和启发。和尚的话语让我深受启发,也更加敬佩这座寺庙。
探访明教寺的经历让我收获颇多。我不仅感受到了寺庙的庄严和宗教氛围,也了解了佛教文化的内涵。这个寺庙不仅是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一座传播和弘扬佛教文化的圣地。我希望明教寺能够一直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并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和朝拜。
探访明教寺散文 篇二
明教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寺庙。作为南京市重要的文化遗产,明教寺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的关注。在这个寺庙里,我感受到了宁静与庄严的宗教氛围,也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教寺建于唐代,原名“明国寺”。据传,寺庙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明国的和尚,因此得名。明教寺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和庄重之感,主要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等组成。其中,大雄宝殿是整个寺庙的核心,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塑像。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佛祖的慈悲和智慧。而藏经阁则收藏了大量的佛经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佛教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是一座宝库。
除了寺庙本身的建筑和文化价值,明教寺还以其独特的文化活动而闻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观看。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美食,观赏传统表演和民俗活动。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舞龙和舞狮表演了。舞龙和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吉祥和幸福。在明教寺的庙会上,我有幸目睹了这样的表演,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探访明教寺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位和尚。他面容慈祥,笑容可掬。我们聊了许多关于佛教和寺庙的话题。他告诉我,佛教教导人们要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善良。他还说,明教寺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和启发。和尚的话语让我深受启发,也更加敬佩这座寺庙。
探访明教寺的经历让我收获颇多。我不仅感受到了寺庙的庄严和宗教氛围,也了解了佛教文化的内涵。这个寺庙不仅是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一座传播和弘扬佛教文化的圣地。我希望明教寺能够一直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并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和朝拜。
探访明教寺散文 篇三
探访明教寺散文
天高云淡,秋风袅袅,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正是秋游的好时光。借赴马屿拜访老友之机,乘兴携友去探访几近绝迹的摩尼教的寺庙——明教寺。
明教寺坐落于距瑞安市区不到20公里的曹村。曹村是一个自古民风朴实、勤耕善读的著名村镇,自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至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200多年间,一共出了82名进士,名噪一时,现尊为“中华进士第一村”。《千家诗》中《春暮》的作者曹豳(1170~1249),就是曹村人氏。
因不识路况,在曹村乡间小路上来来回回折腾了几趟,还是找不到明教寺,便弃车溯溪徒步而行,无意间发现一座静卧于溪流之上的二孔石桥,古朴简陋,尽显沧桑。石桥以溪流中一块厚1.5米、宽2.5米、高2.5米的天然岩石作为桥墩,石板的桥面长9.35米,宽1.35米,没有栏杆,桥板的北侧刻有“迎仙桥大清道光十九年正月念日穀旦重建”的题铭。伫立碧水长流的溪流之畔,亲眼目睹这座历经175个春花秋月的迎仙桥,似乎触摸到飘然而来的仙风灵气,顿感神清气爽,心静如水。
在一位老农的指点下,终于在圣井山脚下找到了明教寺,那簇新的山门和院墙,一眼就可以看出全是新时代的构筑物。心中不由疑问,难道老山门已被拆倒重建,再也不能见到旧时寺院的景象。遗憾瞬间不由而生。
走进山门,院内颇为开阔整洁,两边皆筑有长长的石廊,廊壁上置有青石浮雕,左壁浮雕名“青龙潭”,精雕细琢的九条青龙盘桓于石壁之上,清澈的泉水从龙口汩汩而出;右壁浮雕名“天地传奇”,雕制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绕过迎面的“东岳殿”再往里走,竟然又见一道山门,其风格样式与其他道观佛寺不大一样。门台额坊上面为大三角结顶,上面塑有半轮红日,和半围着的15道长长短短的光芒射线。额坊上塑有“明教寺”三字,两旁有小龛各二,里侧的龛内也塑有文字,左为“圣”字,右为“井”字,大概寓意寺院位于圣井山下。外侧龛内各有彩瓶的浮雕,但不是同一图案。山门院墙用乱石垒成,墙面斑驳陆离,墙头蒿草丛生,见证着沧桑岁月的留痕。原来,这才是有幸保存完整的明教寺老山门遗迹。
走进老山门,寺内建有“三宝堂”,两旁各有轩堂,不见香客,鲜有游人,显得格外的清静肃穆。寺院主持明女师太是个善谈之人,她娓娓讲述了拓建明教寺的艰辛历程。目睹寺院的恢宏气势,完全可以想像明女师太30多年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曹村明教寺现为浙南地区仅存的具有明教特征的宗教建筑,始建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曾获朝廷赐额,这在《瑞安县志》中都有记载。寺院在历史上屡毁屡建,1935年修缮后还有“十四间,僧三人”的记载,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则仅存一座山门及茅屋一间。如今拓建后的明教寺,既有明教的山门,又有道家的东岳殿,还有佛家的`三官堂,三教合一,别开生面。
对于明教我过去知之甚少,恶补了功课才稍有知晓。原来明教也称摩尼教,由公元三世纪中叶的波斯人摩尼(216~277)创建。摩尼教汲取了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某些教义,宣扬光明(善、理)战胜黑暗(恶、欲),试图建立一个拯救人类的世界性宗教。摩尼的一些观念激怒了波斯的统治者,因而惨遭杀害,而摩尼教教义则由其信徒传播至东西方。
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始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而正式由官方传入的记载则是:唐延载元年(694),波斯僧侣拂多诞携摩尼教经典《二宗经》来到中国。此后摩尼教逐渐发展盛行,兴盛时势力及影响仅次于佛教。会昌三年(843),因唐朝与回鹘爆发战争,唐武宗下诏杀戮回鹘的摩尼教士,摩尼教因此遭受严厉的打击,其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唐“会昌灭佛”之后,摩尼教换称为明教,转为民间秘密结社。宋徽宗年间(1101~1125),《摩尼经》被道君皇帝列为道教徒众的必修功课。由宋至元,官府或禁或弛,明教始终坚守在浙闽沿海一带依附于佛教、道教而生存,温州和福州俨然成为内地明教传播的两大中心。北宋明教鼎盛时,温州有系统的教理及规范的崇拜仪式,除正规的明教寺院外,12万户人家中设在居民家中的信徒聚会点——“斋堂”就达40多处。另据《温州历史年表》介绍,温州现存的明教遗址,有苍南的选真寺、瑞安曹村的明教寺等,在文成大樟山村旁的山崖上,还刻凿有3尊摩尼佛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一个明教徒,当年依靠打着明教旗号的农民起义而起家,建立大明王朝,登上了九五之尊,他深惧明教等秘密宗教组织的厉害,为了强化统治,便以犯国号为由,明令禁止明教的活动。明教由此逐步走向衰败,至清代时,在国内几近绝迹。
明教历经千年的兴衰,如今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湮没。探访明教寺,让我开阔了眼界,对这个神秘的宗教有了粗浅的了解,也收获了充实知识的欢欣。返家路上,我在思索:人这一辈子,需要读书万卷、行路万里、阅人无数,还要敢于思索、善于感悟,才会有新的发现,寻到新的乐趣,才有可能活得有滋有味、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