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最新3篇)

时间:2016-08-05 05:28: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篇一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是他对理性本质的深入探讨和批判。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康德对纯粹理性的分析和批判,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康德对实践理性的理解和运用。

在第一部分中,康德对纯粹理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他认为纯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纯粹理性往往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这是因为它试图通过推理和逻辑来达到绝对真理,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实现。其次,纯粹理性过于关注普适性和一般性的规律,忽视了个体差异和情境的特殊性。最后,纯粹理性往往缺乏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能力,导致它的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

在第二部分中,康德转向对实践理性的研究和运用。他认为实践理性是指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运用理性的能力,它关注的是人类的实际需求和实际目标。康德认为,实践理性与纯粹理性相比,更加接近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并且能够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际行动。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理性的正确性,而不是仅仅依靠纯粹的逻辑和推理。

康德对实践理性的研究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使得人们认识到纯粹理性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其次,康德的实践理性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进行决策和行动。最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为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发展。

总之,《实践理性批判》是一本具有重要价值的哲学著作,它对于理性的本质和实践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通过对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分析,康德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为人们的实际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这本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理性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篇二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于理性的本质和实践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康德对纯粹理性的分析和批判,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康德对实践理性的理解和运用。

在第一部分中,康德对纯粹理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他指出,纯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纯粹理性往往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这是因为它试图通过推理和逻辑来达到绝对真理,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实现。其次,纯粹理性过于关注普适性和一般性的规律,忽视了个体差异和情境的特殊性。最后,纯粹理性往往缺乏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能力,导致它的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

在第二部分中,康德转向对实践理性的研究和运用。他认为实践理性是指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运用理性的能力,它关注的是人类的实际需求和实际目标。康德认为,实践理性与纯粹理性相比,更加接近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并且能够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际行动。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理性的正确性,而不是仅仅依靠纯粹的逻辑和推理。

康德对实践理性的研究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使得人们认识到纯粹理性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其次,康德的实践理性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进行决策和行动。最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为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发展。

总之,《实践理性批判》是一本具有重要价值的哲学著作,它对于理性的本质和实践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通过对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分析,康德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为人们的实际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这本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理性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篇三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则。虽然幸福原则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则,但是康德看不否认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则、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

  1、幸福原则: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从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则都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基本的原则。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快乐,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基础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即人们的快乐(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若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那么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表达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表达表象与主体的关系。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快乐才是实践的。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穿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则,正是自爱原则。于是,一切质料得原则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快乐与不快乐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则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即这种原则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快乐为依据的。

  2、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尽管康德把德行看做人之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尽管他把先天理性和感性经验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幸福原则。相反,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完善的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幸福虽然和德行相关联,但它既不是德行的附属品,也不是德行的派生物,如斯多亚派所主张的那样:幸福就是对德行的认识。在康德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道德虽然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唯一的善也不是完全的善。一个有德行的人还应该得到幸福,最理想的情况是所得的幸福和他所有的德行在程度上相一致。不应得的幸福是无价值的,得不到报偿的德行本身虽然可贵。而伴随着应得幸福的`德行却最为理想。德行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必须是无条件得善。所以,康德的德行论并不否认幸福为完满的道德生活所必须。他所着重的不是幸福,而是去研究怎样才值得幸福才配得上去享受幸福,研究幸福的条件是什么,以及这种条件是从哪里来的。

  3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由对幸福原则的论述可知,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期待的对象得到了,才算的上幸福,而每个人的对幸福的欲求是不同的,因此,幸福是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法则。

  整体来说,康德对于幸福的阐述是基于道德法则基础上的,是辩证论述的,因此,很有说服力。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