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教案【精彩6篇】

时间:2011-02-05 01:24: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沁园春教案 篇一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诗歌,通过描绘雪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通过这种音韵的呼应,增强了整首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通过描绘雪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所描绘的雪景,理解雪的象征意义,引导他们探讨诗歌背后的思想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他们发表对这首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演讲,让他们分享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和体会,促进他们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沁园春·雪》这首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希望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沁园春教案 篇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诗歌,描绘了雪后的景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的表现功能和美学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启示。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通过雪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许。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蕴,引导他们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人文素养。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互动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音乐演奏或戏剧表演,让他们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希望学生在欣赏这首诗歌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诗歌的美和力量,感悟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沁园春教案 篇三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主席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主席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主席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

沁园春教案 篇四

  教学重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立志超越前人的豪迈气概。

  2、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诗歌的朗读。

  课时:

  两节。

  教学设施:

  《沁园春·雪》课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朗读诗歌。

  第一课时

  要点:

  1、分析上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上阕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内容与步骤:

  1、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共同领略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2、体裁和题目分析:体裁:词;沁园春:词牌;雪:题目。

  3、理解词的特点。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原来可以和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着某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押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4、先赏析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19252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简析):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他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此词。此时,毛泽东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因而发出了“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5、齐读《沁园春长沙》

  6、《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7、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字词疏通。

  (1)注意读音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折腰

  (2)注意字形多娇天骄蜡象顿失滔滔惟余莽莽红装素裹

  (3)字(词)义惟余大河须红装素裹分外折腰略输、稍逊风骚弯弓数风流人物

  8、通观全文,找出上下阕之间的过渡句,说出作用。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作用:承上启下。

  9、第一句承上阕来写,“娇”是褒义,是赞扬,那祖国的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么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上阕先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下面由一个“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

  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10、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

  先总写,后分写。

  1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12、析分写部分。

  (1)“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可等豪迈。

  分析“长城”、“大河”几句。

  (1)“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2)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3)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4)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1、分析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

  2、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4、“长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5、分析最后三句。

  (1)“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等待

  (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挥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1、全班朗读

  2、小结:

  1、修辞手法小结: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

  要点:

  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1、演示配乐朗颂欣赏(学生可以跟着朗读)。

  2、全班把上阕背诵一次。

  预习下阕:

  1、朗读这一部分。

  2、表达方式的特点。

  3、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4、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要点: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习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进入下阕,复习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7、至此,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的探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了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全班朗读下阕。

  2、背诵下阕。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每空5分)

  分(fen)外妖娆(rao)稍逊(xun)风骚(sao)

  数(shu)风流人物

  1、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

  A比喻B、对偶C、拟人D、夸张、E借代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10分)A、对B、错

  1、“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

  2、“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

  4、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

沁园春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

  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沁园春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内容,抒发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4、品味本词的语言,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

  5、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②品味本词的语言。

  2、难点①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②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齐读一遍。

  3、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

  四、品读课文,赏析意境

  (一)学习上阙

  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

  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讨论:

  (1)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

  (2)“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

  (4)“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须”是等到的意思。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5)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6)齐读上阕,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学习下阙:

  1、自由朗读下阙。

  2、按照上阙的方法学生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明确:三层。一层承上启下,二层评价历史人物,三层歌颂英雄人物。

  3、讨论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词中的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2)上阙用“望”来统领下文,那么下阙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字?

  明确:惜(可惜、惋惜)

  (3)诗人在“惜”什么人?

  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诗人对这几个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一样。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

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诗人评说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对比、衬托后面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

  (6)集体朗读最后三句,然后讨论这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明确: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无数的人民群众。揭示中心思想。

  (7)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五、再读诗词,展开联想,畅谈感悟

  1、齐声朗读,想象词中景象。

  2、请大家选择你印象最深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六、拓展延伸:

  1、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2、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

  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3、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李丽

沁园春教案【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