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篇一
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比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通常用分数或冒号表示。比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厨房里的配料比例、建筑设计中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比例尺等等。
比例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求解未知量。比如有这样一道问题:小明用3小时骑自行车到达远方的目的地,而他的朋友小红用汽车只需要1小时就到了。如果小明和小红的目的地相距60公里,那么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我们可以通过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列出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例: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x,小红开汽车的速度:60公里/小时。由于速度和时间的乘积等于路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比例方程:
3x = 1*60
解方程得到x=20,所以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公里/小时。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到,比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比例的运用方法,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比例运用到不同的实际问题中去。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篇二
比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比例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比例的运用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和小红两个人分别用不同的比例来混合咖啡豆和奶粉,他们最后得到了两种口味的咖啡。如果小明混合的比例是1:2(咖啡豆:奶粉),而小红混合的比例是2:3,如果小明混合了200克的咖啡豆,那么他需要混合多少克的奶粉才能和小红混合的口味一样?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例的运用来解决。
首先,我们可以列出小明和小红混合的比例:小明咖啡豆:奶粉=1:2,小红咖啡豆:奶粉=2:3。设小明需要混合x克的奶粉,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比例方程:
1/2 = 200/x = 2/3
解方程可得到x=300,所以小明需要混合300克的奶粉才能和小红的口味一样。
通过这种有趣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例不仅在数学中有重要的应用,同时也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深入理解比例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学习方法: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学习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如: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8吨水10吨水
水费12.8元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
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②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2.8×10
X=
X=16答:略
(3)与算术解比较。
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①用比例来解决。
②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③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X=19.2×8
X=
X=12
或者:
16X=19.2×10
X=
X=12
1.教学例6。
(1)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
(4)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课堂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12.8/8=/10
8= 12.8×10
=128÷8
=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分析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定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不难理解,教学时,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了。例3分析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例1相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和掌握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及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分析和理解两个数量的比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些。
【教学过程】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题意。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
2、让学生结合图叙述题意。
活动二:动手画图,分析题意。
1、你能不能用上节课我们讲过的学习方法,借助于其它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道的意思呢?
学生动手画线段图,分析。小组交流。
与教师共同再一次感受如何画线段图。(教师板书)
重点让学生明确谁是单位1。
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确定解题的思路。
3、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5、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活动三: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单位1?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学生自己解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析的?与全班交流。
活动四:巩固练习。
1、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要求学生画线段图。
2、完成练习五中部分练习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活动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二、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找到题中不变的量;
二:根据不变的量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成什么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B.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据比例的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汇报:
解:设要捆元。
30=2018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应用反馈 课件出示:
1. 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总价一定)
2. 课件上的练习题。
指名扮演,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巩固新知,训练解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