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表现》教案设计 篇一
在音乐教学中,通感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本文将针对通感教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并设计一个通感教学的教案。
首先,通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通过观察视觉艺术作品、品尝美食、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等方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感官经验与音乐联系起来,进而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比如,通过观看一幅抽象画作,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伤、喜悦或愤怒等情感,然后尝试用音乐来表达这些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表现力。
其次,通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形式。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材料、倾听自然界的声音、体验不同的气味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出对音乐结构和形式的感知能力。比如,通过触摸不同硬度的材料,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中节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元素,然后尝试用乐器演奏出这些元素,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形式。
最后,通过通感教学,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美。通过观察艺术作品、品尝美食、体验自然界的美等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创作音乐的灵感。比如,通过观察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宁静、和谐或神秘等美感,然后尝试用音乐来表达这些美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通感教学在音乐表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通感教学的应用,设计更多能够激发学生感官体验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通感·表现》教案设计 篇二
在美术教学中,通感教学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通过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现美术作品。本文将针对通感教学在美术表现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并设计一个通感教学的教案。
首先,通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通过观察音乐作品、品尝不同口味的食物、感受自然的美等方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感官经验与美术作品联系起来,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比如,通过品尝一道酸甜苦辣的美食,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喜悦、伤感或思念等情感,然后尝试用绘画来表达这些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表现力。
其次,通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结构和形式。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材料、倾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体验不同气味的香味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出对美术作品结构和形式的感知能力。比如,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材料,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线条的粗细、色彩的明暗等元素,然后尝试用这些元素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最后,通过通感教学,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美术作品的美。通过观察音乐作品、感受不同气味的香味、品尝美食等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美术作品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比如,通过观察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宁静、和谐或神秘等美感,然后尝试用绘画来表达这些美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通感教学在美术表现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表现美术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通感教学的应用,设计更多能够激发学生感官体验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通感·表现》教案设计 篇三
《通感·表现》教案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要使想象力丰富,就得经常不断地进行训练。这对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程度、灵感可诱发程度、逻辑严密程度以及广度,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旨在进一步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艺术表现中加以理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艺术表现中加以理解。
2.实践通感、比喻等的运用,提高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
3.品味运用语言形象创造的听觉、音乐形象的美感。
【教学重点】
实践通感、比喻等的运用,提高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
【教学难点】
品味运用语言形象创造的听觉、音乐形象的美感。
【教学建议】
教师对同学进行训练想象有两个重点,一是形象性,要能栩栩如生;二是奇特性,要出人意料。教师可以按照下面介绍的方法,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
1.化形训练。
(1)理论阐释。教师首先明确:化形就是把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声音等,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我们知道,任何抽象的认识总是从具体事物中“蒸发”出来的,所以,是完全可以还原到它个别的特殊形态上去的。在这种意义上说,这种想象训练法,就是把抽象之物“翻译”为它的具体状态。
(2)比喻化形训练。最简单的化形法想象训练是创造形象的比喻。教师引导学生做如下训练:“像三点式游泳衣那样肤浅”“闹得如同倒了鸡鸭笼子”“穷得像一根刺”。
(3)“形象的说法”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做如下练习:如:“穷得叮当响”;进一步,可将词语化成一幅幅的画面。如:“笑”:她对我一笑,我仿佛看见从她脸上飘落无数的小星星,还叮叮当当的响呢(通感)。
水乡之春:近处,一树淡雅妩媚的春花,掩映着白墙青瓦人家,纵横交错的沟渠,流水潺潺,剪裁(比喻)绿色江南大地。
暴躁:她暴躁地脱下单旗袍,坐在窗口吹着,却还是浑身热辣辣的。她在房里团团地走了一圈子,眼光闪闪地看着房里的什物,觉得都是异样地可厌,异样地对她露出嘲笑的神气。像一只正待攫噬的怪兽(比喻),她皱了眉头站着,心里充满了破坏的念头。忽然她疾电(比喻)似的抓住一个茶杯,下死劲摔在楼板上;茶杯碎成三块,她进而踹成了细片,又用皮鞋的后跟拼命地研压着。
2.合成训练。
(1)理论阐释。教师明确:杂取种种人物、故事、环境,通过想象糅成一体,创造出新的人物、故事、环境。也可以用某一原型为骨干,集众美(丑)于一身。
(2)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如下训练:
例如,小房间里有三人在聊天。一人矮小稳重,一人高大开朗,一个苗条灵活。如果要求将这三人合成一个人,可以这样描写:他是一个矮小的人,但他常常思考很大的问题,他的眼神非常灵活,目光四射,说话时满脸开朗、神采飞扬,因此跟他谈话的人不但不觉得他身材
矮小,连那小房间也显得十分广阔了。3.推测训练。
(1)理论阐释。教师讲解:
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对我来说,往往一个想法、一个回忆、脑海里的一个画面,就是一部小说的萌芽。写小说就无非是围绕这个特定场面设计情节,或解释何故而致如此,或叙述其造成的后果如何。”而屠格涅夫谈《阿霞》的构思经过:情况是这样的。我路过莱茵河畔的某个小城市。晚上,因为无事可做,我想去划船。……我们从一个不大的火砾场边经过;火砾场的一旁有座两层楼的小屋。一个老太婆从下层屋的窗子里朝外张望,上层楼的窗子里探出来一个标致的姑娘的头颅。这时我忽然被某种特别的情绪控制住了。我开始思索,我想着:这个姑娘是谁,她是怎样一个人,她为什么在这个小屋里,她跟老太婆是什么关系……就这样,我在小船里就立即构思好了短篇小说的整个情节。
(2)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如下训练:
例如:在幽静的湖边,杂石里有几片红色的纸片。拼起来一看,是一张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参赛证。从姓名看,似是女性;组别:通俗唱法组。这时,大赛并未进行。那么,参赛证的主人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报了名又不去参赛了呢?又为什么把参赛证撕碎在这湖边?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事?构思一个故事。(参见潘新和主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4~97页)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播放有关训练片段的音频、视频。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进入预设情景,从中生发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探究及训练任务。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训练目标。
(三)教学资料要求:
1.相关理论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如果封闭我们的五官,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黑箱,无声无息,混混沌沌。人类运用感觉,使世界逐步显现出来,并进而可供把握。
人如何运用感觉呈现世界?其最基本的方式即为借助五官接受外部信息。洛尔伽说:“诗人是他五官感觉的指导者。这五官,就是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在讨论感知的功能与作用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五官在感知世界时的基本关系。
五官在感知外部世界时,第一个特点是五官各司其职。谁都知道,眼睛用于观看事物形体、色彩、状态,耳朵用于聆听音响,鼻子用于辨析气味,舌头用于品尝百味,身体用于感受冷暖软硬。五官不同的职能构成了其不同的感知内容;第二,五官有主次之分,其中视听觉最为主要,外部世界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视听觉感受并传递的;第三,在特定情况下,主次可以互换。例如在黑暗之中,视觉不起作用,听觉可能起主要作用;在黑暗而无声世界中,视觉、听觉都失去意义,这时触觉、嗅觉则升为主要地位。第四,五官是同时起作用的。这一点在此特别提出,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虽是这样做的',但在写作中常常只取一个感官的感知而放弃了其他,从而使文章内容受到削弱;第五,五官是一个整体,在感知外界事物时,即各司其职,又可打通,这就是“通感”。通感在感知外部世界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点将在下文中详述。五官是人的特殊工具,在感知外部世界时,我们应该充分把握以上特点,调动感觉,训练感官,使我们的感知更有成效。
感觉既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其对于事物的呈现必定是解析性的;而知觉是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其对于事物的呈现必定是综合性的。所以,感觉对于事物具有分解功能,而知觉则具有组织功能。唯其分解,才使事物具体、清晰;唯其综合,才能对事物有全面、整体的把握。感觉与知觉的协调配合,乃使事物在我们面前得以逐步显现。
2.想象与情感
想象的优劣,与人的原有的经验学识阅历有关,与人的未达成的愿望有关,也与具体的时空有关。如果缺乏其中的某些条件,想象就难以生成。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涉及到的一些学生写作中想象力贫弱的例子,有能力方面的因素,也有缺乏想象产生的条件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一下想象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对此作这样的描述:“幻想同时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说,它仿佛在三种时间——和我们想象有关的三个时间点——之间徘徊。精神活动是与当时的印象与当时的某种足以产生一种重大愿望的诱发性的场合相关联的。从那里回溯到早年经历的事情(通常是儿时的事情),从中实现这一愿望;这种精神活动创造了一种未来的情景,代表着愿望的实现。他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一种白日梦或称作幻想。这样,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串联在一起了,愿望这根轴线贯穿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