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请自行填写。祝您写作顺利!如果需要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三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简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总结: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五、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写足诗题。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 第一、二句写景,典型环境。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 第三句描摹笛声,“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第四句点题,思乡怀亲。“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补充练习: 1.阅读由唐代李益所写的两首七绝,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比较,指点出分析有误的一项: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A、[甲][乙]两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相同,都是因景及情,即因听乐而抒发物定环境中将士们的情思。 B、[甲]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乙]诗首句写景,其余三句写情。 C、[甲]诗开篇用一联工整的对偶句写地点、景物、气候,着意刻画,倍渲染,而不嫌其多;[乙]诗虽也同样写了些内容,却用一句包罗,不觉其少。 D、[甲]诗通过“一夜”句,把将士们久戍思归的哀怨心情和盘托出,[乙]诗则以行军的艰苦和凄厉的笛声为反衬,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将士们去防守边疆的豪迈气概和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