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人员礼仪知识-个人礼仪
接待或拜访是公务人员在公务活动中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公务人员在接待中和拜访中的礼仪表现,不仅关系到他本人的形象,而且还涉及到他所代表的组织形象。因此,接待礼仪和拜访礼仪历来受到重视。
1、接待人员对来访者,一般应起身握手相迎,对上级、长者、客户来访,应起身上前迎候。对于同事、员工、除第一次见面外,可不起身。
2、不能让来访者坐冷板凳。如果自己有事暂不能接待来访者,应安排秘书或其他人员接待客人。不能冷落了来访者。
3、要认真倾听来访者的叙述。公务往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来访者都是为了谈某些事情而来,因此应尽量让来访者把话说完,并认真倾听。
4、对来访者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率表态,应思考后再作答复。对一时不能作答的,要约定一个时间再联系。
5、对能够马上答复的或立即可办理的事,应当场答复,迅速办理,不要让来访者无谓地等待,或再次来访。
6、正在接待来访者时,有电话打来或有新的来访者,应尽量让秘书或他人接待,以避免中断正在进行的接待。
7、对来访者的无理要求或错误意见,应有礼貌地拒绝,不要刺激来访者,使其尴尬。
8、如果要结束接待,可以婉言提出借口,如对不起,我要参加一个会,今天先谈到这儿,好吗?等,也可用起身的体态语言告诉对方就此结束谈话。
比“微笑到脸”更重要的是“服务到位”,也就是说办好事情是最本质的,有的人光在表面装笑脸,只是应付你,实际上并不帮助办实事,那很糟糕。某地一公务考察团出国,其中一位性格外向的男性成员,不懂外语但喜欢比画,许多事情在老外面前比画着也能让人家明白,所以挺来劲。有一回,在住店把开门钥匙不知弄哪儿去了,向服务员老太婆比画着叫开门,那动作是左手握成空心圈、右手伸出食指在空心圈里使劲旋转,这动作的意思他自己很明白,可人家外国老太婆误以为是侮辱她,非常愤怒,差点还酿成一次“民间外事交往风波”。
应该说,这位好比画的男性公务员本无恶意,只是不懂得基本的对外交往的礼仪,既闹笑话,又惹麻烦。对公务人员进行各种礼仪文明的教育培训还真是蛮有必要的。最近广州就新鲜出炉了《广州市公务员礼仪手册》,诸多指导性的规定很详细很细致,挺不错。比如其中就说到,广州即将举办亚运会,公务员与外宾见面时,要热情有礼表达恰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等等。
公务员往往“不差钱”也“不差才”,但很可能差礼仪文明。礼仪文明是一个人的基础文明,公务员作为基本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本应早就掌握这些基础文明的。然而,我国的教育很奇怪,长久以来进入这么一个怪圈:对孩子“早教”时,就开教幼儿园内容,幼儿园则教小学的内容,小学则教初中的内容,初中则教高中的内容,高中则教大学的内容,到了大学倒要教幼儿园的基础文明———其实大学里是不会正经教授幼儿班文明课程的.,那么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也就没有真正“领教”过最基础的礼仪文明了。难怪公务员也得为此“补课”。
礼仪手册中说,微笑是公务交往的“职业名片”,向来访人员问好,是政府亲民形象的体现,要学会3个S,即站起来(Standup)、注视对方(See)、微笑(Smile)。这3S尽管比那集整车销售、零配件、维修服务、信息反馈为一体的4S店少了一个S,但已是很高的要求了。政府机关能改掉高不可攀的“衙门”形象,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微笑服务”,那真当是好啊。
当然,比“微笑到脸”更重要的是“服务到位”,也就是说办好事情是最本质的,有的人光在表面装笑脸,只是应付你,实际上并不帮助办实事,那很糟糕。在我国的香港特区,公务的窗口单位,服务人员以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办事而著称,通常他们并没有装出来的热情,也没有流露出冷淡冷漠,不会“傲慢无礼”,而是“机械作业”,被称为“机器人似的”。我觉得这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办事也挺好,这种“中性”的表现,倒是对双方都不构成负担。
礼仪文明是公务员职业精神的有机部分,最好从报考公务员开始就提出这方面要求,比如面试时完全可以突出礼仪文明的内容。当然,礼仪文明难在骨子里的涵养,这比“穿衣礼仪”难多了。比如手册提出,学会尊重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这真不容易。手册还说,切忌讲低级庸俗的笑话和“段子”,有的公务人员讲庸俗“段子”都讲出瘾头来啦,恐怕比戒烟还难。
还有一些礼仪要求,“本”不在礼仪,比如对公务宴请提出“不在酒而在山水间”,敬酒不宜过量,要适可而止,这个愿望不错,但公务接待的体制不变,那么劝来劝去的“官场酒文化”就难以改变,酒喝高而惹麻烦的事就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