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端午习俗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称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是与春节、中秋并列的一年中的三大节之一。
端午节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的,又称诗人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咱们徐州和全国各地一样,对过端午节是十分重视的,这个节时处夏收前夕,所以是怀着对夏粮丰收的愿景和祈盼来迎接这一节日的。
徐州和江南水乡赛龙舟过端午节的风俗有别,与北方一些地区挂钟馗像驱邪逐祟活动也有异。咱们徐州有着自己的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并在历史长河中积累和沉淀了厚重的节日传统文化。徐州端午节的民间风俗,随着时代的变化,有许许多多已远离我们了,但作为传统的节日文化,有些我们还应珍视和保护。
【包粽子 煮鸡蛋 祭祀屈原】
端午节包粽子,是来自人们对我国历史上爱国诗人屈原大夫的崇敬和怀念,这是人们熟知的。咱们徐州人包的粽子,极具地方特色。
先说用料吧,以往徐州的粽子很少用糯米,用的是当地农村生产的黍子(淡黄色,比小米稍大,有粘性),粽子馅取的是皮薄、肉厚、味甜的徐州红枣;就连粽叶也是采用当地石狗湖(云龙湖前身)近郊河道生长的芦苇叶,从而构成了口感好、味道甜、清香浓的特点。
再说粽子的包法上,多取三角形,也有四角形的,俗称斧头粽子,在扎法上不用竹针,也不用棉绳,而是用蒲叶破开为绳,实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徐州主妇们包的粽子远比南方粽子大些,都是两把米的个头,这是适应徐州人的豪气,习惯大口吃食、大口咀嚼的习惯。
再说煮法吧,多采取小火慢煮,以为这样煮得透,能使黍子米的粘性发挥出来,并和洗洁净的生鸡蛋一同下锅,让苇叶的清香浸进蛋内。
在开始煮端午节粽子时,放入少许艾叶和几头新上市的独头蒜(无瓣的蒜),之所以要加上这些配料,意在祛瘟驱邪之意。煮熟的独头蒜,说实在的仍带着辛辣气味,并不好吃,但家长
们却硬劝说孩子吃下,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吃了端午蒜,一夏(天)无灾难”。端午节为什么徐州人要煮鸡蛋吃呢?相传以鸡蛋象征着龙蛋,是对曾经伤害过屈原尸身的龙的一种惩罚。
旧时徐州百姓,都住在四合院里,远亲不如近邻,如同一家人似的,谁家把粽子、鸡蛋先煮好了,就争先给邻居送去先品尝,显示出睦邻和盛情,在节日气氛的烘托下,格外显得欢欢喜喜、其乐融融。
【绣五毒鞋 穿五毒衣】
徐州旧俗,农历四月下旬起,各家开始为儿童制作五毒衣与五毒鞋。五毒衣为杏黄色布缝制而成,上面绣着蝎子、蜈蚣、蛇、壁虎的图形,小些的孩子,还要缝制杏黄色肚兜。
五毒鞋以绿缎子为鞋面,鞋面头脸处绣一大蛤蟆头,鞋帮处绣上另外四色毒虫形象。
端午节这天,儿童起床后一律穿五毒衣,登五毒鞋,脖下戴香荷包或五毒葫芦,手上系百索。以为可以避瘟气,驱毒虫,祛灾防病。中午家宴时,饮雄黄酒前,先把酒抹在儿童的鼻孔、耳朵、肚脐、腰眼、手心、脚心等处。抹好后,儿童身穿五毒衣,脚登五毒鞋,手持艾枝作驱邪鞭,以菖蒲为斩妖剑,跳跃嬉戏一番。讲究些的,扮作门神或钟馗状向老人和长辈们拜节。此后,逢节日或儿童身体不适,均可将五毒衣、五毒鞋穿上。
在一个家庭中,对主妇来说,最尊贵的是婆婆,最疼爱的是孩子。“过节鞋”自然要首先给婆婆、孩子做。婆婆、孩子穿上“五毒”鞋,把“五毒”踩在脚底上,不遭“五毒”侵害,一年平平安安。所以,进入农历四月,卖鞋花样子的剪纸民间艺人,就忙起来了,常常是供不应求、应接不暇,所以有心计的主妇或闺中姑娘,都是提早选花样、绣鞋面。
在家庭中,常出来进去的(操持的意思)家庭主妇们是不穿“五毒”鞋的,也有个别人想过把瘾的,就绣双布鞋踏子(拖鞋)在家里穿。
入夏时给孩子穿绣制的“五毒”红肚兜,避免肚子受寒闹出毛病,从这一点可隐约看出古时预防疾病的意识是很强的啊!
【设家宴 喝雄黄酒】
在旧时徐州,干工的、学徒的、当店员的、上私塾的学生、做小本生意的,平时是得不到休息的,只有一年中的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才能歇息天把。过端午节是每个家庭难得的团聚之日,所以不论家境如何,节日宴席还是要摆的。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家宴不像现在那么丰盛。生活尚宽裕的,端午节家宴中少不了的是:新蒜糜子沾白水鸡蛋(鸡蛋是和粽子同时煮的)、四季梅、细粉烧猪肉和新上市的青椒炒仔鸡等。那时吃的猪肉是本地猪种,黑毛、大耳朵,生长期慢,要喂养近两年才宰杀,这种猪肉特别香,在大院里有一家熬肉,全院都能闻到肉香。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而在端午节的餐桌上,饮的酒与平素不同,而是用雄黄(中药)浸泡过的徐州白干,称雄黄酒,有杀菌消毒之功效。待酒饮完后,留下的雄黄糊(雄黄不会被酒溶解的),做家长的便用手指沾抹在孩子的面颊上和耳眼、鼻眼周边,这样可防有毒昆虫侵入。除此之外,还要挥洒床帐间,都是为了防避毒虫。
【插艾条 贴葫芦 驱邪避灾】
艾条是药用植物,有浓烈的香味,因它有驱虫功效,所以徐州过端午节有在大门的两侧插上艾条的习俗。除此之外,以往每到端午节,人们还在两扇房门上贴上用彩纸剪成的葫芦图像,葫芦的底座则是压牢的“五毒”。何谓“五毒”呢?古时指的是: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葫芦古代用它作为盛药物的器皿,葫芦又是福、禄的谐音,因此,贴葫芦的习俗是祈盼福禄寿,保全家平平安安。插艾条、贴葫芦同样都是为了吉祥、安康,这个习俗至今还流传着,只是在房门上贴葫芦的风俗近半个世纪以来,见到的很少很少了。
【缝香包 缠锦粽 馈赠亲友】
在端午节来临之前,旧时分布在徐州“四关”的几个大型中药店(所谓大型,指的既能配制散、丹,又出售草药),比如祥顺成、春发正、广济堂、庆余堂等,他们早就配好“端午香料”供门市出售,除出售外,对节前来药店购药者,就作为赠品送给顾客。端午节用的香料,据说是由十多种中草药配成的呢,其中包括藿香、茴香、肉桂、薄荷、沉香、檀香等。店家配制时要把这些药材先用石碾轧成碎末,并经粗箩过筛,再包成小包,放在柜台出售或赠送。中药香料香气平和、香味长久,有驱毒虫、避瘟疫之效,所以极受百姓们欢迎,节日来临前争相购买,因平时是不出售的。
各家购得香料后,家庭中的主妇和闺秀们这时开始忙碌起来,翻找花色鲜艳的碎布料,采买彩丝线、脱脂棉等,开始缝制端午香包了,缝制出葫芦形的、菱角形的、桃形的、鸟形的……看谁的手艺精巧吧。香包主体制好后,再配上彩线作点缀,的确好看。除了缝制香包外,本地还有端午缝布老虎的风俗。缝布老虎采用黄布,在充填虎身时,也取些香料,大布虎可作为幼儿睡觉时的枕头用,小布虎作玩具。缝制布老虎要有技巧,要画上虎身斑纹,嵌上虎等,没有有经验女红能手的指导会“缝虎不成反类狗”的。
另外,还有巧手姑娘用彩丝线缠制彩粽,这也是端午节所盛行的家庭自做的工艺品。缠彩粽要先用白色硬纸叠成底壳,壳心放入香料,然后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一圈圈缠满身,并将若干个彩粽系成串,供作欣赏,作为节日小礼物馈赠亲友。
做这些家庭工艺品,不仅可烘托节日气氛,也是妇女们之间的一次女红的比赛。
【赶庙会 拜地藏王 祈平安】
徐州过端午节,节日气氛之所以浓厚,大概是与同日要赶“五毒”庙会分不开的,这天熟人之间打招呼,就是互问:“你去赶五毒庙会了吗?”可见端午节这天人们对五毒庙会是何等关注。
五毒庙在大坝头西首北侧的地藏里,这个庙是女出家人(俗称尼姑)住持的庙宇,供奉着“地藏王(老爷)”(也有的称药王)。所以这个地段被命名为“地藏里”。传说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藏王的华诞,所以庙会和端午节同一天了。奇怪的是老徐州人,从来不说地藏老爷庙会,偏偏称为“五毒”庙、“五毒”老爷。这么叫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了,既是“五毒”俱全的“老爷”、既是有“五毒”的庙宇,为什么还要去朝拜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地藏王(亦或药王)是可以降服“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古人理解的疾病作祟者)是保人丁兴旺的神仙。经咱们徐州人说话图简练,演译成与原来意思相反的“五素”了。所以,这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说法,再没有人驳辩这个不合情理的称呼了。
五毒庙会是徐州四大庙会之一,和云龙山庙会、泰山庙会、城隍庙会不相上下,旧时非常兴盛,赶会朝拜的、借着庙会做生意的,真是人山人海,从地藏里、越过五拱桥(现称迎春桥)延伸至黄河两岸一里多长,在庙会前前后后,卖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一应俱全。像传统的徐州儿童玩具,如花锤棒子、贺郎鼓、胖泥娃娃、打鸣的鸡、大刀片子、小酒鬼(木桶玩具)、纸鬼脸子、红缨枪,这里可称为总汇。
由于端午节时处夏收前夕,又是春、夏换季之时,所以在庙会货物中,就是卖小农具的多,夏令用品多,如割麦用的镰刀头、镰刀把、磨石、锄头,扬麦场的木锨、粮食折子、扬糠的簸箕等等,品种繁多。在夏季生活用品中有各种席子、草帽子、席夹子、芭蕉扇、蒲编扇、竹帘子、乘凉坐的木凳子,儿童纳凉睡的娃娃木床等类,也是一应俱全。这些时令商品,构成五毒庙会购物的一大特色,它是有别于其他庙会的。
[徐州端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