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是社交网络产品的主流客户群,也是其理想客户群。然而也正是职场人士,其实最应该离开社交网络,至少是暂时性的,在这个社交网络勃兴的时代。
这有些残酷。所谓残酷,并不是针对那些喜欢甚至嗜好社交网络的职场人士,毕竟他们手里还有智能手机。残酷在于,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都强调自己是“白领最爱”,失去了自己最看重的客群,社交网络可是有生死问题。
我们如今听不到有公司会屏蔽搜索引擎或门户,这些本来就是职场人士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若干年前很多公司会屏蔽或者监察员工的网页浏览行为。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社交网络也会成为服务企业的必要工具;但在此之前,建议公司还是要对员工的相关网络行为持一种谨慎态度,这种高互动、高投入的网络行为是在浪费企业的时间与员工的注意力。
不必要的丧失:可以走神但别失魂
社交网络与即时通讯工具非常不同:即时通讯工具的信息是接受性的,社交网络的信息是获取性的,不停地引发人的获取动作。
注意,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社交网络是不包括MSN、Q 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
在白领全员开心网的时代,每个企业都多多少少面临一次“玩物丧志”的危机。其时,媒体纷纷报道都市白领沦落奴隶或痴迷偷菜,而开心网多少有些肆无忌惮地明确提出自己不遗余力地以社交游戏作为网罗会员与维持人气的利器。
在开心网之前,很多公司会把QQ、M SN这样的即时通信工具封掉,因为闲聊实在浪费时间,QQ那花里胡哨的界面也实在让人力资源经理们不放心。不过在那个时代QQ确实也有很积极的工具属性,比如多人沟通、传输大文件。某种意义上,今天的QQ更危险,因为它已经跟社交网络嫁接在一起,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社交游戏平台。
对于白领来说,工作时间注定有相当的部分是拿来浪费的,这是一个办公室定律,而这些被浪费掉的时间有助于在下个时段重新汇聚注意力。QQ这样的即时聊天工具,确实会占用掉更多的时间,因为它在创造即时沟通、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沟通的范围与时间———要知道,每一种提升效率的信息工具必定会在另外一个维度上提升信息的产生与传播量。但与社交网络不同的是,即时通讯工具对信息的获取是被动的,虽然在Q Q上找人聊天的门槛与成本要低于电话,但还是可以控制在某一个限度内,而社交网络则不同,非常不同。
以Facebook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其特点是将别人的行为主动推送给你,这显然极大降低了交互的门槛,行为信息如海潮般涌来。在Facebook最流行的年月,大学课堂上最频繁的动作就是所有学生都在不断刷新自己的首页获得新鲜事的通知。总结来看,就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信息是接受性的,有时候一个下午大家都在工作也没有任何聊天信息发过来,而社交网络则不同,它的信息是获取性的,不停地引发人的获取动作。特别是社交游戏,有特别的时间限制(如蔬菜的成熟),这种时间点的控制绝对要超过公司里开会的迟到早退,而且是由偷菜的时间程序所控制,而不是工作需求本身。
时间的丧失并不可怕,甚至现代职场里还创造一些让员工走神的机会,比如下午的茶歇。但社交网络消耗的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这就有点棘手,因为注意力远比时间更为宝贵。如果说茶歇是对时间必要的浪费的话,那在菜园里的浪费就是不必要的丧失了。
维护的是谁的关系?何种关系?
邀请客户到社交网络玩一场游戏?社交网络更主要地是在维护同学、同事与好友的关系,而非合作伙伴与客户,因为社交网络强调的是一种用户间的相对平等关系以及
轻松幽默的氛围,这与很多商务关系相悖。当初对封锁QQ的一个强烈反对意见就是降低了员工与合作伙伴、与客户的沟通强度,“但为什么不打电话呢?”这种论调总是收到如此的反问。几年之后,这个反问的说服力有所下降,因为电话愈发变成一种正式的、甚至过分正式的东西。现代人每天的信息吞吐量如此之大,直截了当的电话显得异常沉重,因为它需要你饱满的精神、十足的注意力以及即时的反应能力。电话多了,实在是倍添疲惫。
好吧,既然聊Q Q像是不务正业,借用社交网络维护一下与合作伙伴或客户的关系,是不是名正言顺呢?比如可以给客户送一份虚拟礼物?或者,买客户做奴隶增进一份私人感情?
所谓社交网络,其基础即为用户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且,表现为社会关系。从用户构成与关系上看,社交网络都是一个个公司、一个个班级而横扫人群的,这进一步证明,我们将现有的人际关系带到了网络上。最早的社交网络用户确实有社交的需求,比如Facebook上想认识低年级校花的男生,然而,在今天,社交网络到底维护了什么关系?拓展了什么关系?你邀请客户到社交网络上来的原因,是玩一场游戏?
有多少公司会相信这样的话呢?至少,公司员工不要自己骗自己了,因为社交网络更适合、而且从数据上看也更主要地是在维护同学、同事与好友这样的关系,而不是合作伙伴与客户,因为社交网络强调的是一种用户间的相对平等关系以及轻松幽默的氛围,这似乎与很多商务关系相悖。
那些既有的关系需要持续维护吗?某种意义上,这种亲上加亲抑制而不是促进了社交,因为新的朋友相比之下当然没有每日网上见面、不时线下聚会的老朋友来得可亲可爱。
如何评判社交网络的娱乐价值与社交价值呢?或许感性的意见更容易说明问题:我们会说,搜索引擎很好用;但开心网呢,绝大多数人会说,很好玩。
工具论:真正的受益者是谁
真正在专业社交网络上获益的,往往不是正牌的职场白领,而是那些自由职业者、个体形态的职场人士等。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真正能帮助大多数白领的社交网络还没有诞生呢!
以上我们所说的,主要围绕员工的自律与人力资源经理的判断力与容忍度。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社交网络真的与职场格格不入吗?它,不是号称引发了信息乃至社会的革命吗?
没错,社交网络极大提升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效率与体验,甚至出现了新的体验与需求,比如通过熟人找熟人。拓展人脉是很多商务领域的需求,由此看来,社交网络与职场发展也并不是那么截然矛盾?
抛开娱乐不说,我们从社交网络上最初获得的感动,就是偶然找到一个或几个失散多年的朋友,但这感动,真的那么有价值吗,值得你每天趴在网上几个小时?就算你一直这么坚持,这种感动就会一直出现,没有边际效用递减?
那么,上专业的、商务的社交网络呢?这就像原来老板探头探脑窥测大家都浏览什么网页时,你可以大声地喊出来:“我看专业新闻呢!”
不过,真正在专业社交网络上获益的,往往不是正牌的职场白领,而是那些自由职业者(比如设计师、撰稿人)、个体形态的职场人士(心理咨询师、理财培训师),当然少不了卖保险和推销旅游产品的人。原因在于,这些人本来的工作也是在梳理和过滤人脉来找到合适的服务对象,而社交网络显然大幅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相比之下,正统的职场白领,他们的工作关系相对简单,变化不大。如果说社交网络最多可以帮助人们良好维护150对人际关系的话,他们的需求远远不足这个数字。
在职场内部,适合社交网络的只有两类人,高级经理人(总监级别)和专业人员(比如工程师),前者在同类型职位间的交往成本较高,而且遵从一本正经的邮件传统(欧美的商务社交网络就是依托其邮件传统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关系维护;而对于后者专业人士来说,获得工作支持与经验提升的途径就是与很多专业人士长期泡在一起。
而对于大多数中低位置的白领来说,能够参与并获益的往往是一些兴趣或利益社区,比如聚会、车友、健身、团购等等。这种东西要不要抑制下,各个公司的老大们见仁见智吧。
现在的社交网络内容很庞杂,几乎可以满足一切需求,但给的与要的并不总是那么对称。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真正能够帮助大多数白领的社交网络还没有诞生呢,所以这不是挑选哪种社交工具的问题,而是工具缺失的问题。
在公司层面,应该仍旧把社交网络当作一种不必要的娱乐行为,浪费了员工工作时间与注意力———现在有些企业内部管理软件是依据社交网络原则设置的,这些动态值得关注。通过员工使用社交网络提升企业整体效益肯定是一个创新方向,但即便在保险领域也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从员工来看,如果听了这些分析仍旧离不开社交网络的陪伴,那么,即便不是职业伦理问题,也多少算是一种“信息成瘾”的病态。
重申一下,社交网络必然是未来的网络主流形态,毕竟人就是这样交往的,而网络无非是提高了人们之间传播与交往的效率。但目前看来,还没有到改朝换代的日子,除非整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职业观念过时了。至少目前,理想的需求与现实的供给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我们承认一个果实成熟后的美味,但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拿现在青涩的它来果腹,那甚至是致命的。
[职场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