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0
  • 译文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注释
    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俗:一作“蜀”。
    李广:西汉名将。
    滟灏(yàn yù):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0
  •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前一年,杜甫到过那里,和他有交往。这年,杜甫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参考资料: 1、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7-548
  •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参考资料: 1、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7-548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李衢 李衢(1210-1261),宋参知政事庄简公李光曾孙,陆州知府李孟坚之孙,刑部侍郎李知退次子,绍定五(1232)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景定中任淮西路转运判官,宝祐中官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见《宝庆会稽续志》卷六,《宋史》卷四四、九七、四一七。
  • 李讷 李讷,唐代官吏。字敦止,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人。进士及第。累升为浙东观察使。性急躁,不以礼待士,被属下所逐,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后征召为河南尹。当时,境内洛水暴涨。他于旅途中不理而去,致使民房被洪水冲毁甚多,受时人批评。曾先后三次任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刺史,又任兵部尚书,卒于太子太傅。
  • 张谔 张谔,生卒年里贯均未详。景龙二年(708)登进士第,开元中官至太祝。岐王李范好学工书,雅爱文士,博与间朝隐、刘庭埼、郑繇等皆游其门,篇题唱和。时玄宗禁诸王与外人交接,谔坐与范饮酒赋诗,贬山茌丞,后复为陈王掾。《全唐诗》存诗十二首。
  • 李昼 李昼(818—855),字贞曜,唐宗室之裔。敬宗时宰相李程之孙,武宁节度使李廓之子。武宗会昌六年(846)登进士第。宣宗大中元年(847)举博学宏词科及第。次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后相继为山南西道节度从事、宣武节度掌书记。大中八年除万年尉、直弘文馆。次年冬病卒。《陶斋藏石记》卷三四收李庾撰墓志。李昼工诗文,有《金门小集》2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
  • 温宪 温宪(约840—890后),字号不详,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温庭筠之子。仕途坎坷。光启中,为山南从事。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后任郎中。《全唐诗》存诗四首、《全唐诗补编》一首,《唐文拾遗》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一〇、《唐才子传》卷九、《金石续编》卷一一温宪《长史程修己墓志铭》。
  • 文鉴 文鉴,武宗会昌间苏州僧,武宗会昌二年(842)建经幢于吴县洞庭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