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参考资料: 1、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2:第40页 2、刘乃昌.苏轼选集:齐鲁书社,1980年05月第1版:第72页 3、苏轼.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53页
  • 译文
    江南山林多瘴气,草木繁茂,只有海棠这种名贵的花很是少见。
    那株竹篱间的海棠宛如女子美好的笑容,桃花李花虽满山遍野,与之相比便粗俗得很了。
    我知道上天是有深意的,特地将这株海棠洒落在山谷。
    海棠是天然的富贵资质,本不需要华丽的房屋或是贵重的盘子来陪衬它。
    美丽的海棠好似美女酒后双颊微红,卷起衣袖红纱映现出肌自如雪。
    山林浓密雾气重,遮住了阳光,海棠就好似在和风暖日中睡醒的美女。
    一旦风雨来袭,海棠便似含泪佳人,神情凄婉。月下无人之时,它则更显清秀美好。
    我饭后无事可做,拍着肚子散步,自在逍遥。
    不去寺庙也不拜访乡邻,只是拄着拐杖来看挺拔的竹林。
    突然与娇媚的海棠相对,更映照出我的衰老,无奈只能叹息一声,擦擦模糊的双眼仔细观看。
    这偏僻的地方是从哪里得到这株海棠的?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
    海棠不易从远处移栽,这一定是鸿鹄把种子衔来的。
    海棠啊,我和你都远离家乡西蜀,流落异乡,为此应该共饮一杯,吟唱这感叹沦落天涯的诗篇。
    明天酒醒后我还会独自前来,只怕到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

    注释
    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海棠:在定惠院东小山上。
    地瘴: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之气。
    蕃(fán)草木:使草木繁茂。
    苦:甚。
    嫣(yān)然:形容笑容美好。
    佳人:喻指海棠。佳人在空谷,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
    荐:献,进。华屋:华丽的居室,富贵者所居。
    晕(yùn):指酒后两颊的微红色。
    “日暖”句:《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曾把醉中的杨贵妃比做“海棠睡未足”,这里诗人反用其意,把海棠比做春睡足的美人。
    清淑:清秀美好。
    “先生”二句:先生,诗人自指。无一事,诗人贬在黄州,被责令“不得签书公事”,故云。这是诗意转折之处,以下皆借海棠寄寓人生感慨。
    “不问”二句:暗用《南史·袁粲传》,粲家居逍遥,得意出游,悠然而返。时“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又《晋书·王徽之传》:“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
    绝艳:指海棠。衰朽,诗人自谓。
    陋邦:这里指黄州。“无乃”句:这句意谓莫非好事者从四川移栽。四川盛产海棠。
    “衔子”句:说或是鸿鹄之类把海棠种子衔来此地。
    “天涯”句:说自己与海棠都是流落天涯者,命运相同,令人感伤不已。“俱”字双绾花与人。
    雪落纷纷:形容海棠凋零,纷纷飘落。
    那忍触:犹言那忍见。
    触:接触,遇。

    参考资料: 1、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2:第40页 2、刘乃昌.苏轼选集:齐鲁书社,1980年05月第1版:第72页 3、苏轼.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53页
  •   本首诗是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到黄州不久寓居定惠院时所作。附近小山上有海棠一株,极为繁茂。苏轼对其甚为喜爱,每年海棠盛开的时候,都要置酒赏花。这首诗当是赏花时所作。

    参考资料: 1、苏轼.东坡集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52页
  •   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这首诗前半部分反复刻画海棠,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后半部分写诗人访海棠,见花生感,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这里赞美海棠,悲叹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作者的情操,悲叹自身的遭遇。全诗因物寄慨,形象鲜明,辞格超迈,不蹈袭前人,是东坡生平得意之作。

      诗歌首句就点出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海棠的高贵和流落草莽间的孤寂,而“嫣然一笑竹篱间”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相形之下,遍山的桃李似乎都变得粗俗不堪。下句暗引杜甫“绝代有人,幽居在空谷”诗意,将海棠花比为空谷中的佳人,更突显出海棠花的绝代风华。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诗人首先以简练的话语总括其自然富贵的风姿,以下四句则细笔描摹海棠的美丽和在早晨、日暖、雨中和月下的各种情态:她如醉酒的佳人,朱唇沾酒,红晕泛上脸颊。卷起绿纱的衣袖,映现出红润的肌肤。林深雾暗,很迟才能透进阳光;而当日色温暖,清风和畅的时候,春睡十分酣畅。在雨中,海棠垂着泪滴,显得凄怆可怜;而当月下无人之时,则越发地清雅婉淑。诗人发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拟人的手法从容不迫地对海棠作了多角度的描绘,既精细又不板滞。

      诗歌的第二部分转而写诗人的感慨,但是却又不直接加以直白的议论,而是先活画出诗人的乐天与幽默:东坡先生饱食之后,闲得无事,便摩挲着肚皮漫步,不论是民居还是僧舍,只要看到修长的绿竹,就拄着拐杖敲门要细加欣赏。而后写诗人初见海棠的诧异与惊喜:忽然看到绝代的艳色出现在我这衰朽之身面前,不禁无言叹息,擦拭着有病的眼睛凝视着她。僻陋的黄州怎么会有这么高贵的海棠花呢。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的。但是诗人很快又作出了否定:一寸多长的幼苗,怎么能够从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蜀移植呢。肯定是鸿鹄衔来了种子落到此地才得以成长为这么一株明艳照人的鲜花。

      诗人面对着来自故乡西蜀的海棠,不禁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一阵酸楚涌上心来,于是便痛饮一樽美酒,歌吟出这首诗篇。最后两句是尾声:明朝酒醒之后,作者他还会独自到来,只怕那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这句虽是悬想之词,却是至情之语。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以物喻人,而且每一描写都贴切自然。如海棠自西蜀来黄州的揣测实是诗人自身际遇的暗喻,而海棠在黄州“苦幽独”的精神苦闷同样是诗人自指,不过诗人虽然暗用心机进行比附,却并不显得生硬单调。虽是写“苦”,却常杂以愉快而幽默的笑语,苦中有乐,苦乐交织,使诗歌显出一种独特的格调。而其写物抒情,也正如纪昀所评“风姿高秀,兴像微深”,实在是苏轼诗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1、闫晓东.苏轼诗文选:南海出版公司,2011.05:第55页
宋代的其他诗人
  • 林外 林外(1106-1170年),宋福建晋江马坪村人,为林知八世孙,字岂尘,号肇殷。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林外的科场之路很曲折,屡试不第,直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已超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登进士,他受命为兴化县令,仕途也就此止步。
  • 张道洽 张道洽(1202~1268)字泽民,号实斋,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从真德秀学。历广州司理参军,景定间为池州佥判,改襄阳府推官。五年卒,年六十四。生平作咏梅诗三百余首。
  •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惠洪 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获释回籍。建炎二年(1128)去世。
  • 赵闻礼 赵闻礼(约公元1247年前后在世)字立之,一作正之,亦字粹夫,号钓月,临濮(今山东濮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淳佑中前后在世,曾官胥口监征,以诗干谒程公许于蜀中。淳佑年间游于临安,与江湖词人丁默、林表民辈唱和。赵闻礼编有《阳春白雪》八卷,著有《钓月集》,词风倾向于清丽舒徐、缠绵委婉一途。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谓其《钓月集》中“大半皆楼君亮、施仲山所作”,今佚。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钓月词》一卷。
  • 马子严 马子严(生卒年不详),南宋文人,字庄父,自号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铅山尉,恤民勤政。长于文词,为寺碑,隐然有排邪之意,为仓铭,蔼然有爱民之心(《嘉靖铅山县志》卷九)。能诗,尝与赵蕃等唱和,《诗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诗话》,谓《乌林行》辞意精深,不减张籍、王建之乐府”。尝知岳阳,撰《岳阳志》二卷,不传(刘毓盘《古洲词辑本跋》)。其馀事迹无考。据集中《金陵怀古》、《咏琼花》诸作,知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近人赵万里辑有《古洲词》二十九首。《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全宋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