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春行即兴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5 .
  • 译文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注释
    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5 .
  •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鉴赏一首诗可以结合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理解。这首诗就与一些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页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参考资料: 1、傅经顺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1-603 .
  •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具体时间不详。当时宜阳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却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经由宜阳,对这些景象产生独特的体验,因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1、傅经顺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1-603 .
唐代的其他诗人
  • 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号不详,宜州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史学家以及政治家。出身敦煌郡豪门,博涉文史,少有文名。隋朝末年,授药城县令。唐高祖时,德棻任大丞相府记室,后迁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崇贤馆学士等职。奏请重修梁、陈、北齐、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纳,主编《周书》,封彭阳郡公。龙朔二年(662年),以八十高龄,加金紫光禄大夫,卒于家,年八十四,谥号为宪。
  • 刘崇鲁 刘崇鲁,字郊文,唐滑州胙人。第进士,擢士补阙、翰林学士,唐僖宗避难山南,为嗣襄王煴史馆修撰,得不诛。
  • 张登 张登,[唐](约公元七九四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南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德宗贞元中前后在世,年约八十余岁。性刚洁。初应辟为卫府参谋,迁延平尉,拜监御史。贞元中,改江南士曹掾。满岁,计相表为尉中侍御史,董赋江南。俄拜漳州刺史。居七年,坐公累被劾,吏议捃摘不堪,感疾而卒。登著有文集六卷,《新唐书艺文志》权载之为之序,行于世。
  • 韦承庆 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性谨畏,事继母笃孝。第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长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未拜卒,谥曰温。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 欧阳衮 欧阳衮约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字希甫,福州闽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曾赴京都长安应举,数次皆不中。后与诗人项斯以诗相知,渐与项斯齐名诗坛。于唐宝历元年(825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有二子琳、玭,皆登进士第,复中宏词科,以诗赋传家。《全唐诗》收其《雨》、《田家》、《神光寺》、《和项斯游头陀寺上方》等诗。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