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守岁
  •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 译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注释
    垂尽:快要结束。
    壑(hè):山谷。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强(qiǎng):勉强。
    哗:一作“喧”。
    挝(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灯烬(jìn):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蹉跎(cuō tuó):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   此诗作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其时诗人在凤翔签判任上,同时还写了《馈岁》《别岁》,三首诗寄与苏辙。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宋代的其他诗人
  • 连妙淑 连妙淑,活动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年间。南宋度宗、恭帝宫人,宋亡,为元人掠至塞外。
  • 程大昌 程大昌(公元1123年─公元1195年),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学者。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进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为大学正。三十年,迁秘书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历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直学士院。
  • 唐致政 唐致政,宋代词人,生卒年不详。与王柏同乡,盖金华人。疑与唐仲友同族。
  •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孙居敬 孙居敬,宋代词人。名杓,字居敬。东阳(今属浙江)人。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