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 译文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注释
    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一作“清境”。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洲:又作“舟”。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参考资料: 1、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6-77 .
  •   关于此诗题中的“张五”指谁,历来有争议。一说指张諲。张諲曾隐居于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北对万山(一说兰山),因登临以望张五,并写此诗寄意。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0-61
唐代的其他诗人
  • 皇甫镛 皇甫镛[唐](公元七八八年至八三六年)字稣卿,安定朝那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四年,卒于文宗开成元年,年四十九岁。擢进士第,为殿中侍御史,转河南县令,迁河南少尹。时兄镈为宰相,镛见其权宠太甚,每极言之。镈不悦。乃求分司,为太子右庶子。镈败,朝廷贤之,授国子祭洒,太子少保。镈能属文,工诗,寡言正色,不屑世务,所交皆知名之士。镈著有文集十八卷,《新唐书艺文志》及性言十四篇,并传于世。
  • 李峤 李峤(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 徐灵府 号默希子,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目山人。道士,通儒学,无意于名利。居天台山云盖峰虎头岩石室中10余年,日以修炼自乐。武宗会昌初,诏浙东观察使召之,乃献诗自陈,终不赴。后绝粒而卒,年82岁。事迹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〇、《三洞群仙录》卷六。著作今存《通玄真经注》12卷,收入《正统道藏》;《天台山记》1卷,有《古逸丛书》本。《全唐诗》存诗3首。
  • 贾彦璋 陜州(今河南陜县)人。德宗贞元以前在世。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官至库部郎中。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七、《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全唐诗》存诗4首。
  • 景云 景云(710年七月—712年正月),唐朝僧人,幼通经纶,性识超悟,尤喜草书,初学张旭,久而精熟,有意外之妙。观其所书《将箴》,左盘右蹴,若浓云之兴,迅雷之发,使见者惊骇。斯盖不独形于字画之间,抑又见其写胸中之寄也。昔王羲之作《笔阵图》,以纸为阵,以笔为刀稍,以墨为鍪甲,以水砚为城池,本领为副将,结构为谋略,出入为号令,特以心意为将军者,真知其要也。景云之书《将箴》,殆有旨焉。尤擅长诗文,留诗三首。
  • 李胄 唐诗人。一作李曹,又作李渭,韦应物诗《赋暮雨送李胄》提到他。《全唐诗》录有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