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译文及注释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你誓要将大海填平变成枯池,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但得:只要。何所为:做什么。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穿:破。空:仅仅。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你早晚在枝头和大海龙来回奔波,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羽翼受到摧残时时堕落在海龙。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尽,汹涌的大海还未填平,真希望当初是我淹死而你得以生还。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赏析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

      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第二幅:“海中鱼龙何所为”。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海被填平后,海中鱼龙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龙,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先来一句过渡。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龙,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为水”。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填海后果。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为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