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文及注释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雄雄:气势雄伟。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红日倚靠在中间的山峰旁。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岩峦行穹(qióng)跨,峰嶂(zhàng)亦冥密。
    弯跨:跨于空中。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
    (pō)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跨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金灶生烟亦,玉潭秘清谧(mì)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清谧:清静、安宁。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
    (jiǎn)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蹇:句首语助辞。跻:登。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5-7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