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译文及注释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凛冽的江风飘摇而起,吹得江边高树秋声萧瑟。
    飘飘江风起,萧飒(sà)海树秋。
    飘飘:一作“飘摇”。萧飒:稀疏,凄凉。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登上船头只觉清夜景色佳美,扬帆起航小舟前进。
    登舻(lú)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舻:船前头刺棹处。挂席:扬帆。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舟上只见月儿随着碧山回转,水与青天相合而流。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碧山:青山。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晃晃悠悠仿佛行往遥远的星河,只觉得云压树林幽暗一片。
    (yǎo)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星河:银河。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眺望归路水流浩荡,眺望前程逝水滔滔。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徒然悲伤蕙草衰歇,又听那采菱之歌满含哀怨。
    徒悲蕙(huì)草歇,复听菱歌愁。
    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菱歌:采菱之歌。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曲折的江岸掩迷了后边的渡口,明亮的沙滩看见前边的小洲。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kàn)前洲。
    瞰:俯视。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思念您啊又不可相见,眺望远方徒然增加离别的情怀。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离忧:即“罹忧”,遭忧之意。


    赏析

      “飘摇江风起,萧飒海树秋。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江风飘飘,海树萧萧,时值清秋。诗人登上舟船,扬起帆席,在江面上轻轻移动,明月挂空,气爽天高,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曹植《公宴诗》云:“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清夜”,不仅是宜人之夜,而且还是适合于游乐之夜。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联系谢诗,此诗的“挂席”又多么充满诗情画意。“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舟行,则月似随舟而行;舟随碧山转,月也似随碧山而转,有“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之意。游兴正浓,故觉明月处处时时解人意,时时处处自来亲人;月色空明,水面开阔,故觉水天相连,水接天流。山色之“碧”,天色之“青”,正显出月色之明。诗中并未明写诗人的兴致,而兴致自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水色澄空,星河倒影,恍恍惚惚,仿佛已离开人间,在杳杳渺渺的星河上行舟。晋王羲之《镜湖》诗云:“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南朝陈释惠标有《咏水》诗云:“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李白《清溪行》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都把至清的水比喻为镜,用的是明喻;此诗暗示江清如镜,因为天上的星河都映于水中,而且进一层说舟是在星河间行,写得更神奇,更有情趣。因为有天上星河行的感觉,因此所见云林也就有如天界之物,格外幽渺。

      “云林幽”以上的六句叙写“月夜江行”。“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两句过渡。上文写清夜曰“美”,写舟移曰“轻”,写月行曰“随”,写山曰“碧”,写天曰“青”,良辰美景,足见诗人心境的恬适。然而,回顾来途则归路浩浩,瞻望前路则见徂川悠悠,心中不觉升起一缕淡淡的哀绪。“浩浩”、“悠悠”,仍然是眼前之景,但景中已不露声色地注入作者的情感。接着,引出“徒悲”,听歌愁,引出怀宗之,增离忧,情绪直转而下,用笔自然,不露凿痕。“蕙草歇”,回应“海树秋”;“蕙草”,一种香草,《楚辞》常用来比喻贤人。“徒悲蕙草歇”,有所思美人不可见之意。秋日怀人,情调凄楚。此时,又有菱歌泛夜,莲娃无忧无虑地唱着欢快的歌,无形中反而增添了诗人的哀愁。“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又是两句景语。河岸曲折,后浦迷不可觅;沙头明亮,前洲清楚可见。“后浦”、“前洲”暗应“归路”、“徂川”。归路凄迷,不知何时才能再同友人聚首;徂川汩汩,逝者如斯,不知来日还有几多。往日携手同游的一幕幕似又映现在眼前。《忆崔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有“忆与崔宗之,白水弄奇月”的描写,可见他们曾月下出游,眼前明月依旧,而两情异地,不能相聚,不禁叫人伤怀。“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本来,望远是望冀见到君面,但君既“远”,望又不能及之。既不能及之,望而反增忧愁。结二句,落在题面“寄崔”。

      月朗气清,江风猎猎,如此良夜,诗人登舻江行,怡然自得。面对江风明月,不觉触发怀念好友崔宗之之情。宗之和自己一样,有着白眼看鸡虫的傲岸个性,和自己一样能“吟诗作赋北窗里”,和自己一样“会须一饮三百杯”,月夜江行,无此良朋,不禁增忧。前半写景,景色清雅,优美如画,最初出游本无所谓忧。“归路”、“徂川”两句,触景生情,情绪陡转,或正面写蕙草歇,或反面听菱歌怨,愈写愈悲,愈写愈愁,结二句直吐对宗之的一片深情。用笔有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戛然而止。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4 2、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9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