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小宛
  •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47-451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09-412
  • 译文
    那个小小斑鸠鸟,展翅高飞在云天。忧伤充满我内心,怀念已故我祖先。直到天明没入睡,又把父母来思念。
    聪明智慧那种人,饮酒也能见沉稳。可是那些糊涂蛋,每饮必醉日日甚。请各自重慎举止,天恩不会再降临。
    田野长满大豆苗,众人一起去采摘。螟蛉如若生幼子,蜾蠃会把它背来。你们有儿我教育,继承祖先好风采。
    看那小小鶺鸰鸟,边翻飞呀边欢鸣。我天天在外奔波,我月月在外远行。起早贪黑不停歇,不辱父母的英名。
    交交啼叫青雀鸟,沿着谷场啄小米。自怜贫病更无依,连遇诉讼真可气。抓把米去占一卦,看我何时能吉利?
    温和恭谨那些人,就像站在高树上。担心害怕真警惕,就像身临深谷旁。心惊胆战太不安,如踩薄冰恐沦丧。

    注释
    宛:小的样子。鸠(jiū):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俗名斑鸠。
    翰飞:高飞。戾(lì):至。戾天,犹说“摩天”。
    先人:死去的祖先。
    明发:天亮。
    有:同“又”。
    齐圣:极其聪明智慧的人。
    温克:善于克制自己以保持温和、恭敬的仪态。
    昏:愚昧。
    不知:愚昧无知的人。
    壹醉:每饮必醉。
    富:盛、甚。
    敬:通“儆”,警戒,戒慎。
    仪:威仪。
    又:通“佑”,保佑。
    中原:即原中,田野之中。
    菽(shū):大豆。这里指豆叶。
    螟(míng)蛉(líng):螟蛾的幼虫。
    蜾(guǒ)蠃(luǒ):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负:背。
    尔:你、你们,此指作者的兄弟。
    式:句首语气词。
    榖(gǔ):善。
    似:借作“嗣”,继承。
    题(dì):通“睇”,看。
    脊令:鸟名,通作“鶺(jí)鸰(líng)”,形似小鸡,常在水边捕食昆虫。
    载(zài):则、且。
    斯:乃、则。
    迈:远行,行役。
    征:远行。
    忝(tiǎn):辱没。
    所生:指父母。
    交交:鸟鸣声。一说是往来翻飞的样子。
    桑扈(hù):鸟名,似鸽而小,青色,颈有花纹,俗名青雀。
    率:循、沿着。场:打谷场。
    填:通“瘨(diān)”,病。寡:贫。
    宜:犹“乃”。岸:诉讼。毛传:“岸,讼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与“犴”通,犴,狱也。
    温温:和柔的样子。
    恭人:谦逊谨慎的人。
    如集于木:像鸟之集于树木,惧怕坠落。
    惴(zhuì)惴:恐惧而警戒的样子。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47-451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09-412
  •   此诗虽然不是什么“刺王”之作,但却反映了混乱、黑暗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还是有其认识意义的。

      首章直述怀念祖先、父母之情,这是疾痛惨怛的集中表现,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深切感慨。二章感伤兄弟们的纵酒,既有斥责,也有劝戒,暗示他们违背了父母的教育。三章言代兄弟们扶养幼子,教育他们长大继承祖业家风。四章述自己操劳奔波,以慰藉父母在天之灵。五章说明自己贫病交加,又吃了官司,表现出对命运难卜的焦虑。最后一章,总括了自己诚惶诚恐、艰难度日的心情。各章重点突出,语意恳切;全诗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即使从语言的使用上来看,质朴而又整饬,在雅颂作品中是颇为别具一格的。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时,虽然是以诉说为主,但并不是平铺直叙、直来直往,而是采取了意味深长的比兴手法,使读者感到作者的每章诗意都是在因物起兴、借景寄情。第一章以斑鸠的鸣叫、翰飞、戾天来反衬他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忧伤;第二章以“齐圣”之人的“饮酒温克”来对比自己兄弟的“彼昏不知,壹醉日富”;第三章以“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来比喻自己代养兄弟们的幼子;第四章以鶺鸰的“载飞载鸣”来映衬自己“夙兴夜寐”地“斯迈”、“斯征”;第五章以“交交桑扈,率场啄粟”来象征自己“填寡”而又“岸狱”的心态和心情,都写得那么生动形象,贴切真实,耐人咀嚼和回味;至于第六章连用三个“如”字,更把自己“惴惴小心”、“战战兢兢”的心境描绘得形神兼备,真切感人。作者的感情是沉重的,但表现得却十分活脱、鲜明和生动,这在雅颂作品中也是别具特色的。

      总之,《小雅·小宛》在内容主题上是今人比较难于索解的,但在艺术技巧上,却是比较优秀的。

    参考资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09-412
  •   这是一首父母离世后劝告兄弟小心避祸的诗歌。作者恪守着父母的教诲,终日为国事或家事操劳奔波,力图维系着家门的传统。但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邪恶势力的威逼和迫害,已力不从心。思前想后,感慨万端,因而写出了这首忧伤交织的抒情诗。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47-451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09-412
先秦的其他诗人
  • 宋玉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谷梁赤 谷梁赤,战国经学家。名或作喜、寘、俶,字子始,山东省菏泽定陶人。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至谷梁赤,为《春秋》残亡,多所遗失,乃为经作传,称《春秋谷梁传》。
  • 庄周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 宁戚 甯戚,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姓始祖,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甯戚出生于卫国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齐国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皆为齐桓公功臣,在齐桓公称霸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