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桑扈
  •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
    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521-523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71-473
  • 译文
    交交鸣叫桑扈鸟,身有华丽的羽毛。大人君子多快乐,当受上天的福报。
    交交鸣叫桑扈鸟,颈间羽色好美妙。大人君子多快乐,保卫家国的依靠。
    国家屏障和栋梁,诸侯以你为榜样。克制自己守礼节,受福多得难计量。
    牛角酒杯弯又弯,美酒醇厚味道香。贤者交往不倨傲,万福汇聚你身上。

    注释
    桑扈(hù):鸟名,即青雀。
    交交:鸟鸣声。
    莺:有文采的样子。羽毛有文采,喻诸侯有才华。
    君子:此指群臣。胥(xū):语助词。
    祜(hù):福禄。
    领:鸟颈。此句言颈羽之美。
    万邦:各诸侯国。屏:屏障,起护卫作用,喻重臣。
    之:是。翰:“干”的假借,支柱。
    百辟:各国诸侯。宪:法度。
    不:语助词,下同。戢(jí):克制。难(nuó):通“傩”,行有节度。
    那(nuó):多。
    兕(sì)觥(gōng):牛角酒杯。觩(qiú):弯曲的样子。
    旨酒:美酒。思:语助词。柔:指酒性温和。
    彼:指贤者。交:“儌(jiǎo)”的假借。匪敖:不傲慢。敖,通“傲”,倨傲,傲慢。
    求:同“逑”。聚集。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521-523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71-473
  •   这是一首乐歌。首两章均以“交交桑扈”起兴,这是《诗经》作品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以一种浅近的自然物象,引出全诗所要记叙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在起兴的物象和表达的内容之间尽管没有什么必然的直接联系,但两者往往会在某一方面具有内在的通融性,从而使人在不可言传中获得联想和意会的妙趣。如这首诗起兴中欢然鸣叫的青雀,光彩明亮的羽毛,就为以下陈述宴饮营造了一种明快欢乐的气氛,仿佛自然界的青雀与宴饮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心理感应。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从内容来看,这首助兴的劝饮乐歌还真有点政治色彩。它上来便指出君子的快乐,是来自上天所赐的福禄;接着又强调君子也就是与会诸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前两章的述写在先扬中已暗伏后抑的因素,所以后两章即在此基础上向与饮者提出“不戢不难”和“彼交匪敖”的要求。应该说这种劝说是很尖锐也很严厉的,但由于前面“之屏之翰,百辟为宪”的铺垫,和后面“万福来求”的激励,使之显得从容不迫、合情合理,所以也就更具有理性和感情的说服力。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两句,其表面作用是点出饮酒,在全诗中立一基点,据此可认为它是周王宴饮诸侯时所奏的乐歌;但在第四章的前面,它的特殊地位又对以下的“匪敖”,起着一种隐喻的暗示。它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正和性柔能使酒美一样,人不傲才能福禄不断。这种隐喻,是很有深意的。

    参考资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71-473
  •   这是一首描写天子诸侯喜乐宴饮之诗。与《小雅》中的多数作品都被指为刺诗一样,这首诗也被《毛诗序》认为是“刺幽王”之作。但从诗的本身来看,似乎仅为周王会宴诸侯时助兴的一首乐歌,而与讽刺无关。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521-523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71-473
先秦的其他诗人
  • 列御寇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韩非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谷梁赤 谷梁赤,战国经学家。名或作喜、寘、俶,字子始,山东省菏泽定陶人。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至谷梁赤,为《春秋》残亡,多所遗失,乃为经作传,称《春秋谷梁传》。
  • 公羊高 公羊高,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
  •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