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孙权劝学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参考资料: 1、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 2、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华书局,2007年4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六版 4、司马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日
  •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gēng):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参考资料: 1、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 2、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华书局,2007年4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六版 4、司马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日
  •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始学
    3. 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参考资料: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华书局,2006年9月1日
  •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参考资料: 1、楚雨主编. 初中古诗文详解 八年级 下[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第13-15页 2、《初中文言文全解》编委会编. 初中文言文全解[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08.第50页
  •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参考资料: 1、楚雨主编. 初中古诗文详解 八年级 下[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第13-15页
宋代的其他诗人
  • 张俞 张俞(《宋史》作张愈),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屡举不第,因荐除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
  • 徐安国 徐安国(1892—1960)宿迁人。徐州评词名演员。18岁随苏北大鼓艺人张绍聘学艺,后改说评词。民国初年,成为苏北书坛“八大将”之一。看家书目为《七侠五义》、《小五义》。他说书语言诙谐幽默,长于表演。《小五义》中的主人公徐良被他说演得活灵活现,听众誉他为“活徐良”。徐安国为人刚直不阿。徐安国台风正派,演出冬穿长袍,夏穿大褂,一丝不苟。晚年说书仍声若洪钟。
  •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阳枋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 刘子翬 刘子翬(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客家刘氏十三世祖,以父任补承务郎,辟真定幕府。南渡后,通判兴化军,秩满,诏留任,以疾辞。筑室屏山,专事讲学。与胡宪、刘勉之为道义交,朱熹曾从之受业。绍兴十七年(1147)卒,年四十七,谥文靖,正史记述刘子翬无子,以兄刘子羽庶子刘坪为后。《宋史》有传。有《屏山集》二十卷。《彊村丛书》辑其《屏山词》一卷[1-2]
  •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