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译文及注释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一路上到处弥漫着肃杀凄凉之气,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一会儿悲风四起,落日的余晖似乎被笼上了一层寒意。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杀气:指秋天的肃杀萧条之气。日彩:指太阳的光辉。日:一本作“月”。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浮动的尘埃,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乐。浮埃起四远,游子弥(mí)不欢。
四远:周围。弥:一本作“迷”。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于是跟往常一样,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风这个地方,买酒独自消遣。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寸心亦未理,长铗(jiá)谁能弹。
长铗:用冯谖客孟尝君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四》。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扶风主人走过来和我一起举杯共饮,闲聊之中流露出颇多感慨。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就:靠近。叹:一本作“然”。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多为叙述离别悲伤,世路艰难之意。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十五役(yì)边地,三四讨楼兰。
地:一本作“城”。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和罗布泊一带。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边境战事频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备,有时作战紧张,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在最后那次恶战之中,我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军中统帅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节投河自尽。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qián)。
桑乾:水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如此凄惨的情景竟然时禽兽都不忍离去,路过此地的人哪还能忍心目睹这凄惨的一幕。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幸逢休明代,寰(huán)宇静波澜。
休明:指政治清明。寰宇:即海内,天下。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你现在正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运,为什么还这样闷闷不乐呢?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少年:指诗人。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当今皇上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正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的好时机。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hàn)。
封禅:指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坛祭祀天地。刷羽翰:指贤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现在边境的情况也都是这样,将士用命,众志成城,这些都是好兆头啊!时运变迁,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体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三边:泛指边境地区。赏析
“主人就我饮”四句为过渡句,引出了扶风客舍的主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
从“十五役边地”到“路旁谁忍看”是扶风主人自述其军旅生涯。这里明显化用了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句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战地归来,家园零落,满目凄凉,虽然满心酸楚,但想到“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心里还是有几分庆幸。这在行文上为下文抒写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感慨作了过渡,转承显得十分自然。
“幸逢休明代”以下四句是扶风主人抒发欣逢盛世及年老体衰的感慨。
收尾六句是扶风主人对诗人的劝慰勉励之词,语重心长,感情真挚。
全诗写景叙事,有条不紊。其间颇多转折,如九九回廊,迂回曲致。老人之言语带沧桑,但终不流于伤感,感人至深。此诗从风格上看,虽有几分沉郁,但仍是盛唐气象的回响,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谋篇布局颇见匠心,不失为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作。
参考资料: 1、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26页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4-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