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梧桐中学的林若溪。此刻站在聚光灯下,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舞台的温度,更是一份对艺术的热忱正在胸腔里跃动。
自幼时第一次触碰古筝的丝弦起,我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七岁那年,我在少年宫汇报演出中弹奏《渔舟唱晚》,当最后一个泛音在礼堂消散时,我听见了人生第一次为自己响起的掌声。十年习琴路,从考级证书到省级民乐比赛金奖,古筝教会我的不仅是演奏技巧,更是在反复打磨中沉淀的耐心与专注。
除了传统民乐,我对现代舞台艺术亦有探索。去年在校园话剧《雷雨》中饰演四凤的经历,让我领悟到舞台表演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话。当聚光灯亮起,每个眼神流转都是与观众的心灵共振。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与古筝演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我带来的《高山流水》,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亦是对知音相逢的期待。琴声起落间,愿能与各位共赴一场山水之约。
【第二篇】
各位师长、同学:
春日暖阳正好,我是明德高中二年级的陆怀瑾。当看见报名表上"才艺表演"四个字时,忽然想起六年前那个攥着毛笔手足无措的少年。
那是初中入学的书法选修课,我握着笔杆的手总在颤抖,宣纸上的墨迹像冬日枯枝。但王老师说:"写字如做人,要先把脊梁挺直。"于是每天放学后,我在墨香中与颜真卿对话,看柳公权的风骨在毫尖流转。渐渐地,横竖撇捺间开始有了自己的呼吸。
三年前在杭州西泠印社的游学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当亲眼见到吴昌硕先生"与古为徒"的匾额时,突然明白书法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与历代书家的精神往来。这份领悟,让我的作品开始有了温度与重量。
今天带来的《赤壁赋》长卷创作,既是对东坡居士的千年回应,也是向传统文化致意。愿这十二米宣纸上流动的不仅是墨韵,更有一份文化传承的赤诚。
【第三篇】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此刻站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舞台上,我是来自青藤实验学校的周慕云。当指尖触碰到随身携带的舞蹈鞋时,忽然想起九岁那年,我第一次穿着足尖鞋完成32个挥鞭转的那个下午。
不同于多数舞者从幼年开始的严格训练,我的芭蕾启蒙始于康复治疗。十岁时的那场意外让我的右腿需要重新学习行走,是舞蹈老师那句"用肌肉记忆代替伤痛记忆"的鼓励,让我在把杆前开启了新生。每个疼痛的压腿清晨,每次湿透的练功服,都在教会我艺术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生命的韧性。
特别想分享去年夏天在维也纳的游学经历。当站在金色大厅旁的历史舞蹈学院,观摩百年历史的芭蕾课堂时,忽然懂得舞蹈是超越语言的人类共同密码。这种感悟,让我重新审视每个阿拉贝斯的意义。
今日准备的现代芭蕾《破茧》,既是对过往的致意,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愿每一个旋转都能诉说成长的故事,每一次腾跃都是对生命的热烈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