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优秀6篇】

时间:2016-02-01 04:14: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一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他强调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这一点在孔子与子路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子路是孔子的一位学生,他性格直率,喜欢直言不讳。有一次,他对孔子说:“子贡问曰:‘贫而无谄者,何如?’孔子对曰:‘未可;’‘贫而无谄者,其为贫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听了子路的话,没有责备他,只是用自己的话解释了这个问题。这说明孔子尊重子路的个性,他知道子路是一个坦率直言的人,所以他没有强迫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

另外一个例子是孔子和颜回的故事。颜回是孔子的另一位学生,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人,对孔子非常尊敬。有一次,孔子问颜回:“‘奢华,如墨,斯是為过矣。’颜回曰:‘不敢;’”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也没有责备他,只是继续和他讨论这个问题。这说明孔子理解颜回的虔诚之心,他知道颜回不敢与他意见相左,所以他没有强迫颜回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他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二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他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这一点在孔子与子贡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子贡是孔子的一位学生,他性格温和,善于待人。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诉子贡,一个君子要言谈谨慎,行动果断,要做到言行一致。子贡听了孔子的话,虽然没有说出什么话来,但是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这句话。这说明孔子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他不仅在言传身教上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践仁爱之心。

另外一个例子是孔子和子游的故事。子游是孔子的另一位学生,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对孔子非常尊敬。有一次,孔子对子游说:“子游,吾言夭乎!言丧乎!”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诉子游,一个人要有忧患意识,要时刻警惕危险的到来。子游听了孔子的话,虽然没有明白其中的深意,但是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谨记这句话。这说明孔子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他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仁爱之心,时刻警惕危险的到来。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他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他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德育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仁爱之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三

  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

  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五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六

  在我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读过的一些格言,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暑假里,我读了李长之的著作《孔子的故事》。

  这在我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读过的一些格言,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暑假里,我读了李长之的著作《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孔子在当时的行为,以及人们是怎样对待孔子的。从中,我对孔子的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他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贵族的后代,后来渐渐没落。因为孔子的父母结婚不符合当时礼制,受人歧视,孔子渐渐养成一个谨慎小心、敏感、善于应付人、遇事有所思索的性格。由于后来刻苦学习,孔子渐渐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在各国推行他的治国政策——仁。由于身处乱世,他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很多权贵妒忌他的才能排挤他。

  经过一次次的碰壁,最终,孔子回到了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位弟子。孔子一生历经磨难坎坷。然而,他非常好学,终其一生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即使自己已经成名,仍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治国之策,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惜牺牲一切,直至暮年。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