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一
在《二十四孝图》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崇尚和传承。这些二十四孝的故事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各行各业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这些二十四孝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庭伦理的尊重和重视。比如《卧薪尝胆》中的孟母三迁,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搬家迁徙,体现了母亲为子女着想的伟大母爱。又如《李陵捐躯》中的李陵,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不顾生命安危,义无反顾地投身战场,表现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这些故事无一不体现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这些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启示了人们对待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各种人际关系时应当秉持的道德准则。比如《万里送母》中的岳飞,不顾艰辛跋涉,只为了探望生病的母亲,展现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又如《忠烈图》中的曹娥,宁肯以身殉节,也不愿背叛丈夫的忠贞,表现了对婚姻的忠诚和执着。这些故事激励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坚守诚信、友爱、忠贞等道德准则。
总的来说,《二十四孝图》这部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插图,让人们深刻理解了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这些二十四孝的形象和故事激励并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也能够体会到孝道的真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二
《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孝道的经典作品,其中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各种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际关系,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这部作品通过插图和文字描述,生动展现了二十四孝的形象和故事,让读者对孝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卧薪尝胆》中的孟母三迁,通过搬家迁徙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孝道的实践。又如《李陵捐躯》中的李陵,为了报答父母之恩,不惜牺牲生命,表现了孝子的忠诚和担当。这些故事让人们深刻理解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这部作品还启示了人们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应当秉持的道德准则。比如《万里送母》中的岳飞,为了探望生病的母亲,不顾艰辛跋涉,表现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忠实。又如《忠烈图》中的曹娥,宁肯以身殉节,也不愿背叛丈夫的忠贞,展现了对婚姻的忠诚和坚守。这些故事教育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坚守诚信、友爱、忠贞等道德准则。
总的来说,《二十四孝图》这部作品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感人的故事,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些二十四孝的形象和故事不仅激励着读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感受到孝道的真谛,获得心灵上的滋养和启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三
800字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赏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
集,其中《二十四孝图》给我影响最深。文中主要是批
判封建孝道观念,读来胜让人惶恐,不仅觉得就是观念与当今所持态度不同的何止十万八千里之远。开篇作者反对“妨害白话者”,态度尖锐,亦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写白话文的第一人,鲁迅先生认为,勿徒的古书是束缚儿童想象力的。从“我的小同学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见,那时的儿童对诸如此类的新的形式的书籍是多么喜爱,这就是白话。
接下来,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选文分析了“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四
人之初,性本善,总记得小时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经》听父母讲如何做人,如何孝顺,如何敬人做事。
读到《二十四孝图》,不禁有感而发,虽已不是封建旧时,儿童也会被父母或尊长要求学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鲁迅先生一起读阅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图》,满心欢喜的求知心被湮灭了,
想那时只有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现在相比,我们除了课本还有许多课外读物,想那时鲁迅先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中伤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会有怎样的`感叹,或许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在那时,封建的孝道虽然不可取,但却让人学会了尊老爱幼,也许有些礼节过于繁索,有些做法过于愚昧,也存在着虚伪和残酷,但和现在有些人来说,已经善良了许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为中国一民,虽不同时期,在屡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与旧时期改头换面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不如古时的残酷。
走在街上,桥洞中,可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儿童,老人,记忆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桥头的老奶奶,冬去春来,,送夏迎秋,季节变换,而她的衣衫不变,温度变化,而她的亲人的冷淡不变,她头发花白,凌乱地披着,那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也补了好几个洞,她坐在桥头,不知在看什么,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会平添忧愁,,脚边的铁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两枚的硬币是她一天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如果,我想是
如果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还会认为封建孝道只会害人吗?这里没有孝,没有亲情,没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怜的目光,这里没有尊重,没有幸福,只有被湮灭了善良的高等动物投去的一声清脆,一枚硬币打着转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钉子一样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这种善能继续,那么《二十四孝图》也不会显得那样虚伪,那么鲁迅先生也不会大喊中国的劣根性了。
人这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耳边又响起了这流传千年的精典……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篇五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