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薅秧歌散文【优秀3篇】

时间:2016-02-07 01:25: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抹不去的薅秧歌散文 篇一

在我小时候,每到农历七月,家乡的村子里就会传来悦耳动听的薅秧歌声。那时的我还是个顽皮的小孩,总是跟着村里的大人们一起去田间地头,一边听他们唱歌,一边帮着捡拾稻谷。那些欢快的歌声,如同一把魔法般,总能让我心情愉悦,忘记了疲劳。

薅秧歌是一种古老的农耕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劳动歌谣,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载体。在那些歌声中,蕴含着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每一句歌词都是那么朴实真挚,每一个音符都是那么悠扬动人。即使现在离开了家乡,千里之外,但每当夏日来临,那些薅秧歌仍然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陶醉其中,仿佛回到了童年的田野。

薅秧歌不仅是一种歌谣,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它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让人懂得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每一次听到薅秧歌声,都会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无论身在何处,那些抹不去的薅秧歌仍然在我心中回荡,永远不会消逝。

抹不去的薅秧歌散文 篇二

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去田间地头帮忙,而最让我难忘的便是薅秧歌了。那些欢快的旋律,那些朴实的歌词,总是在我心头回荡不绝。爷爷的嗓音低沉浑厚,奶奶的嗓音婉转动听,他们一前一后,一高一低,配合默契,唱出了最动人的薅秧歌。

薅秧歌不仅仅是一种歌谣,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每当听到那些歌声,我仿佛能够看到爷爷奶奶那灿烂的笑容,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在那些歌声中,我学会了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每一寸土地。

如今,爷爷奶奶已经老去,家乡的田野也渐渐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所取代。但是,那些薅秧歌却永远留存在我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每每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田野,看到了爷爷奶奶那张慈祥的脸庞。抹不去的薅秧歌,如同一首永恒的赞歌,永远奏响在我心间。

抹不去的薅秧歌散文 篇三

抹不去的薅秧歌散文

  初冬以来,工作的繁忙让我流失了宝贵宁静的夜晚,又有很多天没有写些值得记忆的东西了。今晚,在家美美的吃了一顿家常饭,吃得肚子饱饱的,有点消化不良了……日子就是如此的过着,改变不了如今的一切,但却总觉的少了点什么,虽然不是一个人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了,虽然不在是一个人酒后摇摆在路灯下了,可是,真实的我应该在这个夜晚有所收获了。

  打开电脑,播放器又传出熟悉的薅秧歌,此刻,我仿佛又听见田园里大伯大妈“哎哎哎哦,太阳哎出来哦哎,巴山的村老哎哎,耙田呢,很多人呢,喊的来你要喊呢,帮到来你要帮,如有你不喊不帮,你那屁股就压阵呢,杨梅大亨呢哎,杨梅大亨呢哎哦,闯喽!”的歌声和嬉闹声,回到了儿时的那个年代。据记载:薅秧,是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拔秧的目的是为了给秧苗松土,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薅秧歌”。

  七八十年代,十多岁的我,经常在夏季听见田园传来的歌声。有时候下午放学途中,还跑到田坎上,看父母和大叔大哥们一边薅秧,一边唱薅秧歌。那情景,那记忆的歌声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轻拈时光,静听岁月,遗落在时间里的这些悠远的歌,高亢,从容,常挂在心头,不卑不亢,亦庄亦谐。

  有一种记忆在最不经意时,有一种声音藏在最心底,有一种唱腔像童年的彩笔,把我行走山水间的灰暗涂成亮丽。吼一嗓吧,给世界,也给我自己。

  这是薅秧歌带给我最直接的诗意。二十多年过去,它仍有信仰地活着,活在苍茫的大巴山区,活在幽深的岁月里。还记得儿时被父母带到田间地头,开始追着花草喧闹。过一会儿,捏着蜻蜓的手会被一种声音定格,沉醉于此起彼伏的薅秧或薅草歌。那是一群我熟悉的歌手,用最朴实、明亮、纯净的唱腔,把欢乐和幽默散落山野,撒满村庄。

  那一幕是盛大的,也是轻盈鲜嫩的。红尘阡陌,躬耕垄上。我的父母和叔伯婶子们成排地下到田里,站在齐腿的秧田里,扭动着腰身,用脚探寻秧苗同围的杂草,然后用力将之踩进泥中,从此不与秧苗争营养。这是杀虫剂没生产出来之前的除草方式,也是薅秧歌得以诞生和传承的土壤。

  “薅秧歌”以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式为主,分高腔和平腔类。高腔类腔幅宽大,节奏自由,多用假嗓和颤音歌唱,因此难度比较大,又被称为“一声昂”或“震颈红”。平腔类腔幅紧凑,节奏规整。一般结构短小。其表现形式可独唱、领唱、齐唱、对唱,一领众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这种伴随着劳动场景诞生的艺术形式,将劳作的辛苦和满心的.期盼融合在即兴即景的唱腔里,喻情感于嘻闹里,润万物在无声间。那种吟唱无悔青春的荡气回肠,歌颂着盛世锦年的豪迈放纵,即使落了俗套,也仍旧是美的。

  最记得每年秧苗青绿时节,为了给大家鼓劲,领头的没下田就已扯着嗓子吼:“迎春花儿朵朵香,准备春耕忙又忙,春天多使一把劲儿,秋来家家谷满仓”。众人立即来了精神,跟着和:“大田薅秧排对排,舅子老表一起来。杂草除得干又净,打的粮食经得晒”。仿佛这一嗓子就把身子吼轻了,劲儿吼足了。随着歌声的节奏,人们扭动的身躯就自然一致,仿佛排练过的大型舞蹈,好看又壮观。聪明的婶子们为了哄儿郎们多干些活儿,甜蜜地许诺“一块白布四个角,做双鞋儿郎蹋脚。只要我郎爱劳动,一生都不打赤脚”。大叔大哥们立马会蹬鼻子上脸:“大田薅秧排对排,一对雀儿飞过来,前头飞的梁山伯,后头飞的祝英台”。也有一些成了家的逗那快出嫁的姑娘:“大田薅秧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又要埋头扯稗子,又要抬头望情哥”;“薅了上丘薅下丘,拣个螺丝往上丢,螺丝晒得大喳口,小哥晒得汗长流”;唱到热烈时,一些已婚男女就开始公开调笑,打诨对唱。男人唱:“秧田弯弯一张弓,妹儿脸蛋红通通,白天薅秧薅累了,晚抱妹儿怀当中”;不甘示弱的女人便泼辣回敬道:“月儿弯弯一张弓,山茶花开红通通,薅秧田里拣个崽,娘包崽儿怀当中”。

  在嬉笑怒骂的薅秧歌里,所有的表达都能辗转成歌。即使昨天刚吵了架,只要一人开口唱“昨天出门遇到鬼,敢和对门来争嘴”,另一个回“专心实意来薅秧,秋收稻谷垒成堆”。至此,矛盾消除,即使不能和好如初,也不似先前那般头生孽角,非争个你强我弱了。

  随着现代农业的诞生,施肥锄草都不需要人。那一幕幕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场景消失了。薅秧歌也随之淡化。如今能原汁原味吼出几声的,多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虽然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保护和传承还有些困难。唯有创新这种艺术形式,融合现实,开启更灵活更丰富的创作方式,才能继续扎根这方土地。真希望人们有一天还有“轻歌一曲薅秧去”的热情和劲头,用这原生态的高腔悄然掸开那些花开的日子。

  兴许是受地域和母亲经常哼唱的的影响,薅秧歌总是把繁若锦缎的初夏织成一曲清韵,安放于颠沛的流年,让我能够感受到云卷云舒的坦然,从容与淡定的笃实。轻拈时光,静听岁月,遗落在时间里的这些悠远的歌,高亢,从容,轻挂着心头,不卑不亢,亦庄亦谐。

抹不去的薅秧歌散文【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