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泰伯庙会上的艺人与乞丐 篇一
在泰伯庙会上,我看到了各色各样的人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艺人和乞丐们。他们穿梭在人群之间,各有各的故事和表演,给这个庙会增添了不少色彩。
艺人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服饰,有的扮演古代戏剧中的角色,有的展示着技艺,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其中一位艺人是一个魔术师,他手法熟练,将一个白手绢变成了一只鸽子,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还有一位艺人是一个小丑,他身穿五彩斑斓的服装,滑稽可爱地表演着搞笑的节目,引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这些艺人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惊喜。
而在庙会的另一角落,是一群乞丐们。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看上去生活困苦。有的乞丐举着一个破碗,乞求路人施舍一点钱财;有的乞丐卖着一些小商品,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苦涩,让人心生怜悯。
艺人和乞丐,一个给人欢乐,一个让人感伤。他们在泰伯庙会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无论是选择用才能去追求梦想,还是选择乞讨维持生计,都值得尊重和理解。在这个繁华的庙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倾听和关注。
散文泰伯庙会上的艺人与乞丐 篇二
泰伯庙会上的艺人和乞丐,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光鲜亮丽,一个黯淡无光,但他们却在同一个庙会上相遇,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反差。
艺人们用自己的才华和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他们的笑容灿烂,自信满满。而乞丐们则默默地坐在一旁,举着破碗,期待着施舍者的善心。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无助和绝望,让人心生痛楚。
在这个庙会上,我看到了人生的不同面貌。有人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谋得生计,享受着人们的掌声和欢呼;而有人却只能依靠乞讨来度日,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冷漠和不公。这种反差让人深思,让人感叹生活的不易。
或许,在这个繁华的庙会上,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和温暖。无论是艺人还是乞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人群,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在泰伯庙会上,艺人和乞丐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生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彩和多姿。
散文泰伯庙会上的艺人与乞丐 篇三
散文泰伯庙会上的艺人与乞丐
以前有个同事是梅村人,虽然是一腿稀泥走到城市,可是眼里的神气绝不输给城里人。她引以为傲的,就是家门口的泰伯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泰伯庙岁岁年年,烟火缭绕,泰伯的功绩和德行日积月累,丰厚人生底蕴。
马年初九,泰伯庙会依旧红红火火。
车水马龙,无处停车。街市嘈杂,各得其趣。
没有愿望中那些狮子前导,宝盖幡幢随后,一对对巡城般的祭祀活动。从大门外起,两边一溜市集。庙会,其实该叫庙市。从明朝起,便是商家搭台,百姓轧闹猛的游乐地了。
不过,看到那些传统的民俗工艺,看到手工艺人低头专心工作的模样,顿觉亲切不少。捏泥人、吹糖人、糖画、麦芽糖、棉花糖……,穿着土气的`乡里人用粗糙的手掌拿捏着一个个小巧的、玲珑的、五彩的小玩意儿,那份细腻的心思、那股子与世无争的从容神情,让今人在利益决定快慢的生活面前,顿觉乏味与茫然。
泰伯庙前,烟火依旧鼎盛。磕头、焚香、祈福,合十默然,念念有词。每个人都很虔诚,想来有求必应,求啥的都有吧。至于泰伯何德何能,并非都了然。我只知道,泰伯让王,孔子称为“至德”,司马迁列为“世家第一”。我只信服,两千多年前,泰伯来到梅里,断发文身,入乡随俗,建立吴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荆蛮之地逐成鱼米之乡,吴文化日积月累,熠熠生辉。塑像立祠,祭祀敬仰的是吴人的始祖。这是一份脱离荒蛮,走向文明的开天伟业。除了勤勉实干,不知世人祈愿泰伯还能点化什么。
泰伯井边,一群一群的人,打水洗手。七层塔下,一拨一拨的人,争先恐后往塔门里投钱币。殿廊之内,数尊雕像,与泰伯远亲近交,一一沾光成佛,恭然接受供奉跪拜。都是祈福增寿讨个吉利,管它是否铜钱味,是否为古人不齿。比起庙市上乞讨为业的那些学生,不算丢脸。
泰伯当年来到梅里,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开通江南第一条运河:伯渎河,造福两岸千载。靠的就是真知卓见,勤劳实干。这些学生乞丐衣装干净、容貌清秀,或假唱、或跪求、或行骗,是否来错了地方,梅里古都,是否有点尴尬。
泰伯至德,民无得而称焉。泰伯之乡,吴侬软语、安宁若水。泰伯在上,愿梅里古都,岁岁年年,精神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