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房庵经典散文(精简3篇)

时间:2018-01-09 08:23: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岱房庵经典散文 篇一

岱房庵,位于山东泰安市岱庙景区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也是岱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座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岱房庵静谧而古朴,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庵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走进岱房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山门,门前两侧是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踏入山门,一座精美的石坊立在眼前,上面刻着“岱房庵”三个大字。庵内建筑虽然历经岁月的风雨洗礼,但依然保存完好,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岱房庵内有一座古亭,名为“岱峰亭”,四周围绕着青山翠竹,亭内悬挂着许多名人题写的对联,字迹苍劲有力,充满了书法的韵味。登上亭顶,远眺群山起伏,云雾缭绕,令人心旷神怡。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风骨和豪情,领略到了历史的沧桑和风华。

岱房庵的经典散文也是其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被誉为经典之作。这些散文描绘了岱房庵的风景和历史,展现了古人对这座庵的热爱和敬仰之情。阅读这些经典散文,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境界,领略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岱房庵是一座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庙,也是一处可以让人放松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地方。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岱房庵将继续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座古庙的独特魅力。

岱房庵经典散文 篇二

岱房庵,古老而神秘的一座庵堂,位于泰山之巅,被誉为“中华第一名山”的泰山脚下。庵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走进岱房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山门,门前两侧是苍翠的古树,给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感觉。踏入山门,一座古老的庵堂建筑立在眼前,庵内供奉着许多佛像和神像,散发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

岱房庵内有一处名为“观音岩”的地方,据说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岩石上刻有许多佛经和经文,字迹依稀可见,流露出古人对佛法的虔诚和崇敬之情。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信徒的虔诚和信仰,感受到了佛法的普世价值和力量。

岱房庵的经典散文也是其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被誉为经典之作。这些散文描绘了岱房庵的神秘和奇妙,展现了古人对这座庵的崇敬和敬仰之情。阅读这些经典散文,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境界,领略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岱房庵是一座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庙,也是一处可以让人净化心灵,感受信仰力量的圣地。我相信,岱房庵将继续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岱房庵经典散文 篇三

岱房庵经典散文

  今年“五一”前夕,我驱车近五十公里,至福建省南靖县靖城镇的大房村,此地有一处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刹——“岱房庵”。

  在中国古代,“寺”与“庙”有着巨大的差别。“寺”是指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是超然世外的境界;而“庙”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义勇等优秀人士而供奉的地方,祭拜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这里又如何出现了一个“庵”?一路上,我带着这个疑惑琢磨了很久……

  是的,就是在中国八大方言中的闽南话,民间也较少将“寺庙”连在一起读;倒是将“庵庙”凑在一起念占多数,这其中终究有何缘故呢?

  刚至庵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求必应,佛法无边”的门两旁呈“八”字形巨幅“九龙壁”浮雕,长有12米,高1米多,是福建省南靖县目前最大的九龙壁石雕,它整体雕像镌得活灵活现,十分清秀、雅丽而灵动。进入大门,是一汪巨大的.放生池,池里游弋着各色大小不一的鱼儿,尤其是那活泼可爱的金色鲤鱼,更是惹人眼目;过了廊桥,便是两旁七进廊宇,廊前矗立着十二生肖石像,再深入就是四座六面体“广济亭”;庵的左侧有一座戏台,右侧是一棵1996年就被列为省级保护的千年古樟树,亭台中间各设一座石雕巨象。过了石雕巨像,就到岱房庵主体建筑,它为燕尾脊悬山顶式格局——庵顶雕龙绘凤,瓷雕工艺精湛美观;整体为石砌墙基青砖墙体;庵内雕梁画栋,饰有许多花卉和飞禽走兽;16根石柱均镌有各朝名人墨客不同书法。其中大门石柱两旁石板上有一副十分醒目的对联,是仿青铜器造型的古篆体字,所以就是一般的书法家是无法辨认,后经福建省考古专家解注,认为是?“福地为乡来肇刹,阐门斋喜是崇林”,如此仿古青铜器的古篆体字就是在闽南民间极其罕见;殿内还有乾隆年间“知漳州府事”(相当为如今的“市长”)李本南题写的行楷“敢谓虔诚通法座,顷时甘雨沛桑田”;还有国学生林明辉敬题的草书“锡卓三坪大地已成法界,香分一瓣房山复建经堂”等。这些楹联寓意深远,韵味无穷而深刻,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庵内分前后二进,以门厅、天井、回廊、大殿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有500多平方米,供奉的主神像是“广济祖师”(为唐宣宗皇帝特敕“法号”)——杨义中。最是天井里的四墩廊柱,均有活灵活现的蟠龙缠柱浮雕,极为神奇、美观而大方。

  据《南靖县志》(清乾隆版)记载:“明宣德年间,因迎祖师像祈雨,过浮山大坪社,遂止不去,乡人筑寺祀之。”也就是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福建南靖“赤地千里”,乡人至平和县三坪寺迎祖师出巡祈雨,农历六月十六日抵达“大坪社”(今大房村),结果祈雨灵验,各地民众纷纷前来敬拜,祖师像也因此一时无法回三坪寺。当平和县“三坪寺”住僧和当地信众前来要求时,岂料祖师显灵,三抬不起……后乡人三卜杯珓,才知祖师愿留房山开基,乡人因此集资兴建了此庵。

  悉查此情,我才恍然大悟,如梦方醒:因为“庵”在中国古代特指圆形草屋或小庙。“祖师愿此开基”应理解为——祖师的神灵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愿此筑庵建庙,以达到更多更好地济世为民的效应。然而,同样是祭拜“广济祖师”,平和县就有“三坪寺”,而此地为“庵”(意指小庙)呢?其实,“三坪寺”原为“三平真院”。是为杨义中于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从广东罗浮山经潮州(今广东潮安)走闽粤古道来到福建闽南后,在漳州芗城开元寺后的半云峰下(今紫芝山)建下“三平真院”。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七月,李炎下令“废佛汰僧,简并佛寺”,在全国范围内废除44600多座佛寺,并遣散26万多和尚、尼姑,三平真院也于那时被毁。杨义中在此情况下,不得不于唐懿宗李漼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率众僧爬山涉水,迁至闽南一隅的深山老林——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并在三坪九层岩峡谷中,依靠当地百姓的力量,在大柏山麓创建如今的“三坪寺”。所以,“三坪寺”是杨义中在世时修行与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应称为“寺”,而岱房庵初建时杨义中已圆寂553年,乡人以杨义中为“神”,供奉的是“神”而非“佛”,并以杨义中的神像来祭拜求雨,所以应称“庵”或“庙”。如今,从庵内供奉的主神像“广济祖师”即可看出。而史书中表述此庵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这是百姓求到雨后,再用九年的时间,岱房庵的工程才全部完成,这也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九龙江一带旱季应该有相当长一段的时间,即便要“建庙求雨”,那旱季也早已过去了。

  从此以后,乡人都以“庵”来称呼此庙。一遇长时间旱情,人们均抬着祖师神像来祈雨。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漳州一带大旱,众人祈雨,祖师灵感显应,即刻普降甘露;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37年),南靖上下一片赤地,人们又抬广济神像到各地祈雨。祈雨时,祖师像身着黄色袈衣,头戴柳枝帽,由“水首”主持祈雨,所到之处,人们都摆上香案,备足香、烛、炮、茶果等敬拜。结果祖师神灵应验,全县各地先后都下起甘雨。

  而为了方便各地信士与游客前来拜谒和参观,近年来乡民又在岱房庵左右两旁建起了两座宫寺,分别是右边的观音阁,阁内供有一尊送子观音像和左右共十八罗汉;左边是大雄宝殿,分别供奉着“三宝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消灾延寿佛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既为当地百姓和外来信士解除内心忧虑,带来福音;又为各地游客提供了一个游览的好去处;同时,也增加了这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筹码。

岱房庵经典散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